您当前的位置 : 嘉兴在线  >  专题 > 聚焦2023嘉兴两会 > 报告解读  >  正文
“财政账本”晒出来! 数字背后促发展、惠民生的温情故事讲给你听
2023-02-28 10:52


  财政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更要“晓之于民”,接受全社会的监督。嘉兴两会期间,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全部提交会议审议。2022年政府收入多少,主要用于哪些方面?2023年预期收入多少,这些钱又将如何安排?翻开“阳光账本”,“聚财”和“用财”文章都一目了然。

  2022年嘉兴的钱花在了哪,让我们翻开“账本”找答案。全力保障疫情防控、全力保障经济稳进提质、全力保障科技创新发展、全力保障重大战略实施、全力保障生态宜居建设、全力保障共同富裕推进是财政资金的主要发力点。

  民者,万世之本也。细细品读嘉兴2022年“财政账本”,民生是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从压缩行政支出到扩大减税降费规模,我市始终把民生支出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选项,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折射出政府满满的民生情怀。

  纾困“及时雨”直达“企业田”

  市场主体是经济的力量载体,为促进市场主体恢复发展,我市财政部门用足用好财政政策“工具箱”,积极推动各项政策直达快享,为各类市场主体带来真金白银的“及时雨”,全力帮扶市场主体渡过难关、恢复元气、赢得发展。

  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最具活力的源泉。目前,嘉兴有企业16.8万多家,其中大型企业178家、中型企业1490家、小微企业16.64万家。中小微企业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普通百姓,财政政策“及时雨”为中小微企业注入发展“大动力”。

  澳多奇农庄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去年受疫情影响,农庄内热闹景象不复往昔。在困难时刻,2万余元留抵退税款的到账给了企业负责人信心。“作为小型企业,这笔钱在当时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多出来的流动资金我们可以用来修缮改造景区内部设施。”澳多奇农庄相关负责人介绍。

  通过落实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实施小微企业“六税两费”减免、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小规模纳税人阶段性免征增值税等减税降费政策,我市全年为企业减负333.5亿元。用最快速度、最大力度落实留抵退税政策,2022年,嘉兴全年办理全口径增值税留抵退税229.6亿元,列全省第三。按照“早兑快兑、应兑尽兑”的原则,全口径兑付惠企资金218.4亿元,全力帮助市场主体应对冲击、增强信心。

  为了全力护航企业扬帆“出海”,嘉兴落实稳外贸资金4.3亿元,在全省率先开展抢客商抢订单“双抢”工作,对“出海”抢单“包机+拼机+定期航班”给予50%费用补助,助推进出口总额增长16.3%。

  同时,积极开展促消费系列活动,千方百计培育消费新热点,安排消费券专项补助5.4亿元,带动消费85亿元,有效推动餐饮、住宿、旅游、零售等领域消费提振回升,扩大新能源汽车和绿色智能家电消费。

  集中财力全力保障重大战略

  城市承载功能不断增强,城市面貌形象持续改善,城市品质建设稳步推进,国省道网络加快成型,实现与长三角重要中心城市高质量互联互通……

  一项项重大战略的实施让我们的城市扩容增质,城市吸引力、辐射力、带动力明显提升。我市财政资金的投入始终紧跟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到哪,资金投入就跟进到哪,坚定把财政资金花在刀刃上。

  我市财政部门通过系统谋划财政资金整合和统筹,保障首位战略实施,推动城市能级持续增强。积极争取上级资金资源,争取到新增专项债券291.4亿元,是前一年的2.8倍,增幅列全省第一,有效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争取省以上专项补助资金21.6亿元,推进浙北高等级航道和湖嘉申线航道等项目建设。

  不断健全跨区域重大项目资金统筹机制,全市政府投资项目支出517亿元,增长58%,加快建设市区快速路环线,全力推进通苏嘉甬高铁、沪平盐城际、中心城区至县(市)4条快速路射线全面开工。支持示范区建设,继续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跨区域财税分享体制机制建设。深入实施共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行动计划,积极争取上级税收优惠政策。支持海河、海铁联运,落实资金加强海河联运建设,制定海铁联运财政补助政策,开通运行首条海铁联运班列,有力保障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成功创建。支持市域协同发展,保障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划定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工作顺利实施。

  近八成财力投向民生类支出

  翻阅历年来的嘉兴“财政账本”,改善民生始终是关键词,在群众“最期盼”的事上想办法、“最迫切”的事上下功夫,一个个“民生大礼包”正逐渐变成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发挥公共财政的普惠性、兜底性作用,我市持续加大民生保障和改善力度,推动“扩中”“提低”改革,促进基本公共服务优质共享。2022年,全市民生发展类支出659.2亿元,增长4.5%,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9.6%。

  就业是经济的“晴雨表”,也是社会的“稳定器”。为了推进稳就业措施落实,实施企业社保缓缴、失业保险返还政策,过去一年,我市共发放稳岗资金4.4亿元,城镇新增就业14.6万人,保障开展“金蓝领”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落实资金1.7亿元,培训人次达22.6万。

  托底保障为弱势群体撑起一片天。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070元,失业金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863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060元,在全省率先实现门诊慢特病跨省直接结算,“大病无忧”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76万人,长护险等4个项目入选全省共同富裕试点。

  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财政助力教育现代化大步向前。去年,全市财政教育支出158.7亿元,增长6.9%,促进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支持嘉兴南湖学院和嘉职院高水平建设,嘉兴学院实现硕士研究生首次招生。全市入选全省中等职业教育高水平建设学校13所,新竣工中小学和幼儿园23所,新增学位1.8万个、托位6500个。

  支持打造健康嘉兴,加大医疗卫生事业投入,落实26.4亿元全力保障长三角国际医学中心、市第一医院二期、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等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和医院发展。市第一医院、市第二医院首次获评全国三级公立医院A+等级,镇、街道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全部完成。

  2023年财政工作怎么干

  2023年的篇章已经翻开,今年该如何聚好财、理好财、管好财?“我市经济发展区位优、基础好、韧性强、机遇足,各项政策效果持续显现,2023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为财政收入增长奠定了基础。”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与此同时,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财政收入可持续增长面临不确定性。各领域对财政资金需求较大,推动经济稳进提质、办好民生实事等重点领域支出都需要加强保障,财政收支形势严峻,收支矛盾仍然突出。

  为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此前《嘉兴市贯彻浙江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承接落实方案》出台,涉及扩大有效投资、科技创新、“135N”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交通强市建设、扩大内需和对外开放、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等8个领域共60条政策,我市将安排总额约104亿元的资金支持。

  今年,我市将坚持把惠企助企摆在突出位置,以“真金白银+真心实意”助企惠企,大力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用真金白银减轻企业负担,让各类市场主体放心投资、安心经营、专心创业。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扎实推动减税降费政策精准直达快享,最大限度挖掘降本减负空间,全年为企业减负200亿元以上,增强企业信心,助力企业发展。

  今年的全市三级干部大会暨智造创新强市建设推进大会上,提出要推动嘉兴从“制造大市”迈向“智造创新强市”,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先进制造集群。如何以财政资金“活水”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聚焦加快建设智造创新强市,我市将大力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持之以恒推动制造业发展,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水平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副中心。全面推进制造业“两化”改造,深入实施“135N”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计划,开展新一轮“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加快推进基本实现规上工业企业“两化”改造全覆盖,更好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城市重大交通工程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对完善城市功能、改善群众出行条件具有重要意义。围绕建设高能级海陆空枢纽,扎实推进重大交通工程建设,今年我市将大力实施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着力加快推动鱼腥脑、浙北高等级和湖嘉申线等航道改造提升,继续推进市域快速路网建设,加快推进通苏嘉甬高铁、沪平盐城际等跨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进嘉兴机场建设,不断完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

  着力促开放、拓空间,今年我市将支持嘉善“双示范”建设,优化财政支持政策和支持力度,重点打造祥符荡创新中心、中新产业园等重大平台,推进嘉善北站、江南水乡公园等重大项目建设。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金南翼”,深化沪嘉同城,加强与上海在基础设施、产业科创、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全方位对接,办好上海·嘉兴城市推介系列活动。深化杭嘉、嘉湖一体化合作先行区建设,促进毗邻区域融合发展。统筹推进中心城区、县城、中心镇协调发展,增强城市承载力和辐射力。

来源: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安装

在这里,读懂嘉兴

相关阅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