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嘉兴在线  >  乐活  >  正文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2023央媒省媒嘉兴行聚焦:南湖区,奔跑在共富大道上
2023-11-08 15:42

  南湖畔,红船旁,共同富裕的美好图景正在徐徐铺展。

  南湖区,因南湖而得名,是嘉兴市主城区,是党的梦想起航地、红色根脉所在地,是中国工业百强区、中国创新百强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00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站稳千亿台阶。


这是一片涌动红色基因的初心之地

  南湖“两个文化”源远流长,一个是历史文化,另一个是革命文化。作为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红船精神在这里凝练升华,新时代“重走一大路”、南湖革命纪念馆等红色资源丰富;境内的马家浜文化被誉为江南文化的源头,还有子城、南河浜、胥山、白坟墩等一大批历史文化遗址。

田建明 摄

  南湖历来崇文重教、人才辈出,汉朝名臣朱买臣、中唐名相陆贽、中国民间第一收藏家项元汴、清廉名吏高以永、金石大家张廷济、海上画派名家蒲华、一代通儒沈曾植,特别是大家熟知的茅盾、沈钧儒、褚辅成、朱生豪、陈省身、程开甲、金庸等都曾在这片土地上学习生活。

  

这是一片通达八方的枢纽之地

  南湖自古就有“江东一大都会”的美誉,如今地处上海、杭州、苏州、宁波四大高能级城市的黄金十字中心,是上海经济圈、杭州湾经济圈、环太湖经济圈“三大经济圈”的融合地,更是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和虹桥国际开放枢纽金南翼的中心城区。

  近年来,在向“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迈进的进程中,南湖清楚自己的禀赋优势,也为自己制定了实现路径,即打造域内陆空海交通立体交叠的交通体系,与沪杭形成“半小时高铁圈”“一小时高速圈”,“大干交通、干大交通”的建设热潮正将嘉兴良好的区位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胜势。

  

这是一片欣欣向荣的创新之地

  早在2003年,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的亲自谋划、直接推动和大力支持下,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于南湖成立,开启了“院地合作”模式。一直以来,南湖人始终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坚持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高起点建设亚太路科创带,自北向南新集聚了南湖实验室、南湖研究院、清华柔电院、南湖交科院等一大批高端科创平台,拥有顶尖人才83名、省级以上高端人才385名,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比达4.7%。

  南湖大力度建设城市创新区,全方位推进主城区破局开新、全面振兴。同时,始终把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作为改革重点,从2016年率先成立全省首个行政审批局,实现了“一枚印章管审批”;到企业开办“一件事”一日办、行业综合许可“一证化”、政务服务跨省通办等一系列改革,南湖创造了一次次全国率先、全省领跑,营商环境便利度居长三角前列,获全国首个政务服务领域中国质量奖提名奖。

  

这是一片风光如画的锦绣之地

  南湖美景自古被文人雅士所倾心,苏轼三次留诗、朱彝尊百首棹歌、乾隆眷恋南湖烟雨……近年来,南湖区坚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致力于攻坚“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城市有机更新等重点领域,先后创成国家园林示范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省全域旅游示范区、省首批“无废城市”,荣登“2021中国县域品牌形象百优县市”榜首。区内拥有南湖风景区(5A级)、月河街区(5A级)、梅花洲景区(4A级)、湘家荡旅游度假区(4A级)等生态旅游景观,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省级农业特色强镇、农业经济开发区等一批农业产业平台,王祥里、永红村等一大批美丽乡村,让南湖成为流连忘返的“诗和远方”。

  

这是一片流淌幸福的和美之地

  南湖始终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为推进共同富裕的总抓手,不断增进民生福祉,2022年,一般公共预算民生支出占比超过80%,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6.6万元和4.6万元,倍差缩至1.45:1,成为全国城乡发展最均衡的地区之一。尤其是教育、医疗、文体资源丰富,集聚了清华附中嘉兴实验学校、北师大南湖附属学校、东北师大南湖实验学校、嘉兴南湖学院、嘉兴市第一医院、嘉兴市妇保院、长三角国际医学中心、国际网球中心等一批高品质公共配套资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实现区镇村三级全覆盖,建成“15分钟养老服务圈”。

  作为全省共同富裕示范区“打造精神文明高地领域”首批试点,区图书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禾城驿·温暖嘉、智慧书房、礼堂书屋等多点开花,建成“10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南湖戏剧艺术节、南湖合唱节等更是“吸睛”全国。

  如果“八八战略”是一本内涵丰富的书,那么,一个个感人故事、一幅幅生动图景、一张张温和满足的笑脸,就是“南湖卷”的打开方式。南湖区将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红船精神,忠实践行“八八战略”,聚焦“嘉兴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这一新目标,强势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大力实施三个“一号工程”,加快推进亚太路科创带和城市创新区“两大主平台”建设,系统性构筑发展新优势,全方位提升发展新势能,努力把党的梦想起航地建设成为政治有定力、经济有实力、创新有活力、城乡有品位、文脉有传承、法治有保障、社会有大爱、人民有福祉的共同富裕示范区之首善之区。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

  昨天上午,“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在红船起航地践行‘八八战略’2023中央、省级媒体嘉兴行”,在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举行了启动仪式。

  来自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社、光明日报(光明网)、中国日报等20多家媒体的记者们开启了首站的采访。


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嘉兴作为浙江接轨上海的“桥头堡”,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区位优势显著。当年,习近平同志亲自谋划、亲自定名、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了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落户嘉兴南湖,在命名和选址上充分体现了研究院立足浙江、面向长三角的定位,是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思想和“八八战略”在创新强省、人才强省方面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重大决策落地的首个案例。

王嘉宁 摄

  在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代表团一行走进展厅,通过翔实的图文数据,全面了解省校共建新型创新平台发展历程与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情况,以及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二十年来在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育、高精尖重大技术突破、高质量产业项目培育等方面取得的经验与成就。

  特色展厅内一款神奇的智能电动床产品引起了媒体记者们的注意。虽然看起来似乎和普通的床没有区别,实际上科技感满满:除了可以自动升降、折叠、按摩之外,借助床里内置的高灵敏度非接触式传感器,产品将传感技术、AI智能与大数据算法有机结合,构建了一套智慧睡眠系统,能够监测心率、呼吸率、鼾声、微动、辗转、离床等生命体征数据。

  产品实现了对人体健康和睡眠的实时监测,用户下载App就可以获得自身健康走向的预测和睡眠健康建议。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6000多个智能床被投放到三个奥运村,产品走红的同时,也让“数字化睡眠”走入大众视野。

  “我十年前来过嘉兴,这次再来嘉兴,发现嘉兴的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这款智能电动床让人大开眼界,落一片羽毛都能感知,不得不感叹科技的强大力量。”来自新华日报的记者付岩岩说。

王嘉宁 摄

  其实,产品诞生的背后也是一次“产创融合”的典型实践。

  成立于2016年的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智能装备与技术研究中心,拥有清华大学雄厚的技术支持和积累,在机器人技术、自动化技术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和产品开发,创新提出智能化解决方案。

  而产品的生产方麒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嘉兴本土床具制造龙头企业,原本做的是普通的电动床。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有了新的想法,是否可以将健康大数据嵌入到家居设备中,在睡眠过程中感知使用者的身体情况?

  科研机构的技术积累需要落地,企业自身的诉求也想实现,怎么办?长三院给出的答案是:省校合作。

  长三院智能装备与技术研究中心和麒盛科技合作成立科技研发团队,联建健康睡眠研究中心,联合开发智能传感器技术,捆绑式为企业开发新产品和培养新技术人才。

  在院领导的倡导下,长三院和该公司共同组建了麒盛数据服务有限公司,将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学术成果在睡眠健康应用场景落地。这家传统制床企业也成功转型为一家科技互联网企业。

  “这样的模式值得推广,也有可复制性。这个产品长着清华的‘脑袋’,但是又带着企业的‘双足’。”来自经济观察报的记者杜涛点赞道,这不仅让企业家和科学家之间实现了良好沟通,更打通了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这样的例子在长三院还有很多。秉持“坚持科技研究,坚持产业发展”的办院方针,长三院围绕“建成国内一流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的目标,依托清华、立足浙江、面向长三角,探索走出了一条“省校合作”的示范之路、“院地合作”的发展之路、“多元合作”的探索之路,取得了令人振奋的发展成就,已打造成为省校合作的典范、产学研合作的样板。


小蜗牛爬出共富路

  走进“蜗牛工厂”,收货、烧煮、去壳、修剪、烹饪、包装、速冻……一道道生产工序井井有条,全不锈钢一万级净化车间、自动化蜗牛加工流水线、标准化冷库等现代化生产加工设备一应俱全,一个现代化的食品生产车间呈现眼前。

  “哇,一个小箱子里有这么多蜗牛啊。”“蜗居的面积有多少?”“这些蜗牛是怎么爬上人们的餐桌?”来到位于南湖区大桥镇的嘉兴市潜福食品有限公司车间内,媒体记者们看到满屋子的蜗牛不禁发出阵阵感叹和疑问。

  “法式红酒焗蜗牛”这道经典的西餐相信很多人听过也吃过,但很多人未必知道全中国可以吃的蜗牛几乎都来自嘉兴市南湖区,而且它还有一个特别美丽的名字——中华白玉蜗牛。

王嘉宁 摄

  近年来,当地农民养殖的白玉蜗牛占据全国半数以上的市场并走出国门,成为了多家世界500强餐饮企业的供货方。

  来自新华社的记者郑梦雨说:“西餐厅里比较常见的这道菜,没想到大部分就来自我们嘉兴南湖,看了蜗牛的养殖全过程,觉得这个产业对农民来说,是个不错的致富新赛道。”

  2004年3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为推进“千万工程”,来嘉兴专门调研,嘉兴市潜福食品有限公司成为其中一站。“当时,习近平同志关切地询问了蜗牛生长周期、吃什么,公司带动了多少农户,产品定位和市场前景。”嘉兴市潜福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沈福良说,“那时我就想把蜗牛产业做大做强,带领更多的人共同富裕。”

  作为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多年来,潜福不断探索、研究和完善蜗牛食品加工方法,先后攻克了蜗牛冻肉批量生产技术、蜗牛冻肉保鲜技术、速冻调制蜗牛食品生产技术和即食蜗牛生产技术,开发出了涵盖不同消费市场的蜗牛产品。

王嘉宁 摄

  该公司从2003年开始做预制菜,目前有鲜活蜗牛、速冻蜗牛肉、调制蜗牛食品、蜗牛酱料包、即食蜗牛等5大系列产品。目前,潜福与国内大型连锁餐厅及各类星级酒店均保持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沈福良介绍,在世界四大名菜中,蜗牛居首位。国内早期将蜗牛作为地方特色菜,由顶级大厨烹饪。近年来,随着食品加工技术的成熟,蜗牛也进入了寻常百姓家,“研发蜗牛系列的预制菜,就是为了将高端的食材平民化,只要加热一下就能食用。”

  一头连着种植业、养殖业,另一头连着餐饮业和居民消费,预制菜一直被视为典型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目前,潜福所在的大桥镇曹庄片区积极畅通村企合作渠道,指导散养农户升级为“公司+合作社+养殖户”的“共富工坊”管理模式。目前,蜗牛养殖已成为大桥镇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和致富途径。

  来自国际在线的记者魏炜说:“农产品加工是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这就要求企业依靠自身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最大限度提升产品附加值,带动农户共同致富。”


图片除署名外由受访单位提供
编辑:曹雅严
责编:袁正
审核:张奎超


来源: 文 倪佳 摄影 王嘉宁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安装

在这里,读懂嘉兴

相关阅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