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嘉兴在线  >  人文  >  正文
联办文科班往事 | 于国民
2022-07-15 11:34

于国民


  我的老家在袁花镇农村,高中是在毛竹山下的海宁二中就读的。但我在参加高考前,还有一段在庆云中学联办文科班求学的历史,至今记忆犹新。

  那是1980年春天,全国恢复高考制度没几年。高考报名时,全县各学校报名参加文科考试的考生不多,在海宁二中,当年只有四人。因为人数太少,学校无法安排正规的文科类课程教学。平时我们文科小组的学生跟着大家一起上课,只有在周末,学校才安排老师给我们补地理和历史课,显然这样的学习状况,是很难适应高考的。于是,海宁县教育局根据各学校的情况反映,统筹考虑,在庆云中学组织了一个联办文科班,把散落在全县各高中学校报考文科的学生,都集中到一起上课。

  记得那时,庆云中学的教学条件很差,因为突然增加那么多外地来的学生,学校没有这么多的宿舍,就安排我们住在两公里外的几户农民家里,住宿的地方和学校之间隔着几条长长的田埂。梅雨期间,遇到连续下雨,田埂又小,路上全是烂泥,我们就高一脚低一脚地往返在这样的路上。

  那时我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好,食堂里的荤菜是舍不得吃的,即使带几条肉丝的菜,也是偶然才会去买。早餐总是一成不变的吃腐乳,让人厌得倒胃口。当时,我的胃经常感到不适,我的胃病就是在那时落下来的。

  这段时间的求学非常辛苦,一个月大概只回一次家。那时,庆云与硖石之间还不通公路,出行一般是坐轮船。我一般是周六下午乘轮船先到硖石,再转乘另一班硖石到海盐通元的轮船,在中途离家有四五里路的谭桥站下船,再走回家,到家时差不多天已经黑了。在家住了一夜后,周日下午十二点半,我拿着米等生活品,提前守在谭桥轮船码头,乘通元过来的轮船到硖石,再转乘轮船回庆云。

  从组建联办文科班到这一年的高考,只有三个月。时间很短,我们的学习很紧张。但因为有相对系统的教学,我们学习上的进步很快。然而,那时的高考,升学率很低,可谓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第一次参加高考,我的成绩离录取分数线相差七分。尽管没有被录取,但这个成绩已经出乎自己的预料了。

  我很感激联办文科班这一段学习经历。三个月时间,不但在学业上有了进步,也让我在困难中学会了自立,快速地成长。

  暑假的时候,父亲问我还想不想继续参加高考?他语重心长地告诫我:“如果想继续学习,经济上一定会支持你,但你必须拿出满意的成绩来。”面对父亲的话,我没有任何犹豫地回答:“继续。”因为我自己知道,这次高考虽然没有被录取,主要是因为第一次参加高考,缺少经验,考试时太紧张,有许多地方发挥失常。如果再来一次,肯定会成功。我对自己有信心!

  我在庆云中学复读了一年。

  这一年,我担任了文科班的班长。因为熟悉了学校的环境,熟悉了任课的老师,课业上大多是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这一年我学得相对比较轻松,对自己也相当有信心。

  我的父亲曾到学校来看望过我一次,给我带来一袋米及一些吃的。他在和我见了面,和学校老师进行了短暂的交流之后,到庆云的朋友家借宿了一夜,就回去了。我当时还没有读到过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背影》,没有像朱先生那样强烈感受到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爱。后来每当我想起父亲的时候,他来学校看我的情形,总是历历在目。

  1981年的高考,我们庆云中学文科班共考取了9名。当年海宁全县高考文科生才录取了15名。当村里的广播通知我去庆云中学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村民们无不赞扬和羡慕。因为我是恢复高考制度后,村里考取的第一个大学生。庆云中学也在这一年高考之后,声名鹊起,许多正面临高考的文科生,从其他学校赶到庆云求学。

  一个人一生的命运,往往是由许多的偶然事件改变的。回首往事,只有我知道,是当年县教育局组建联办文科班的决策,改变了我的命运。更是父亲的支持鼓励,才有我后来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作者系海宁市徐志摩研究会会长)


来源: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安装

在这里,读懂嘉兴

相关阅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