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嘉兴在线  >  人文  >  正文
【市井图鉴】从太平欢乐图看江南的制墨匠人 | 沈蕾
2022-06-18 10:57

最近是考试季,高考唱罢,又迎来中考。说起古代考试,总是离不开文房用具和书。前两天说了书肆,今天来说说墨。

制作中的胡开文老徽墨

说起墨,我们自然就想到墨汁。每一个从小练过毛笔字的人,都吃过墨汁的苦头。习字的时候,一不当心,墨汁沾到衣服上,回家必定是要挨骂的。老母亲使出浑身解数跟顽固的墨渍斗争一番后,结果往往差强人意。墨汁使用起来十分方便,就像管状的颜料,不需要再做加工,直接用就是了。

古时候,用墨就没有现在那么方便了。从前的墨都是制成固态的墨条、墨块,需要用的时候,就沾水在砚台上磨一磨,是要花一番功夫的。虽然不方便,但有一种写字作画的仪式感。

积山书局石印版《太平欢乐图·新安墨》

《太平欢乐图》有一叶画的是卖新安墨的小贩,算是乾隆年间的徽商。画中,小贩背对着观众,虽未面朝观众,但有一种身在街巷的随意感。他一手托着长方形托盘,里边整整齐齐码放着各色墨块,一手背在身后,提着包裹。

就像民俗学家周作人在短文《太平欢乐图》中评价的那样:

各色行商人头戴大帽,身穿长衫,与事实大不相符,其着短衣或戴卷边毡帽的不到十分之一二。

小贩的这身装扮确实有为“进呈御览”而盛装美化之嫌,就好像如今女士们拍照不是修图就是美颜。

尽管图像有些许美化,案语却让我们对嘉兴与墨的渊源有了新的认识:

《春渚纪闻》:沈珪,嘉禾人,善制墨,以意用胶,取古松煤杂脂漆烧之,其墨名为漆烟。《癸辛杂志》:三衢叶茂实造软烟法,墨经久而色不渝。今珪之漆烟法与茂实之软烟法,皆不能造,而徽州之新安墨盛行于浙中,凡携箧走书塾觅售者,新安墨也。

北宋笔记《春渚纪闻》中记录了一位宋时嘉兴制墨名匠沈珪的故事。沈珪原本是往返嘉兴和徽州黄山之间的绸缎商。徽州自古以来就是笔墨纸砚等文房四宝的原产地,据说,他的制墨绝技就是在徽州歙县学会的。古书上一般用“以意用胶”来概括他的制墨特点。

所谓“以意用胶”,说的是沈珪制墨的时候,墨中掺入胶的多少完全由他主观把控,听起来玄乎其玄。

今天我们制作化工产品、食品等等,各种原材料都是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而且原料掺和的顺序还有一定的讲究。就像居家做面点、做烘焙,面粉、水、糖、油、酵母都得按比例来才能做出理想的馒头或面包。

沈珪的制法更多的依赖从日常操作中积累的经验。就像大画家作画“下笔如有神”,这笔画完,下一笔在哪落笔、轻重缓急完全了然在胸。

万事开头难,即便是沈珪这样的工艺大师,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一次,他与黄山墨工张处厚在另一位墨工居彦实家造墨,因为处理不当,做出来的墨都断裂了。居彦实心疼上好的墨料,不忍一弃了之,就重新把原来的旧胶蒸浸出来,再冲入新胶,制成的墨坚硬如玉。

由此可见,除了墨料之外,胶对于制墨的重要性。由此,沈珪也悟出了“对胶法”,就是用新旧胶同烟粉混合制墨,正所谓“沈珪对皎,十年如石,一点如漆”。昔日,制墨行业的宗师、南唐李廷珪兄弟的“对胶法”制墨,因秘不示人,最终失传。沈珪的手艺似乎全凭经验悟性,连他的儿子沈晏也没能掌握,因此也没能流传下来。

沈珪所采墨料多为古松煤,杂用脂漆等做燃料,取其烟为墨料,极其精细,称为“漆烟”墨。案语还提到在三衢之地,也就是今天的浙江衢县一带,南宋时期也有一位制墨高手叶茂实。和沈珪不同,他用的是“软烟法”制墨,墨色经久不褪。可惜,到了清代,当年沈珪的“漆烟法”和叶茂实的“软烟法”都已失传,而时下浙江一带流行的是安徽的新安墨。只要有提着箱子在各家书塾间走街串巷兜售墨条的,多半是新安墨商。

《营业写真·做墨》

晚清海上《营业写真·做墨》中,墨工师傅正加工墨团,切成小块,置于模具中成型。“松烟桐墨京墨妙,五百斤油徽墨好。一样是墨各不同,不在制法在墨料。古墨轻磨满几香,写来字迹黑而亮。休磨劣墨贪廉价,满纸浮渣臭得慌。”墨的好坏优劣,取决于原料。晚明嘉兴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提到,制墨“如取烟不细,终成弃物”“松烟所成,只要烟细”,但是除此之外,“墨古则胶脱,胶脱则不可用,任其烟之细,制之精,实无所取,不过置案头饰观而已。”因为,一旦脱胶,“不论卷册大小幅,皆模糊满纸,如渗如污”。所以,制墨时,墨料、用胶都是有讲究的,再配上麝香、冰片等掺和料,可防腐防蛀、增香添色,延长书画作品的寿命。

墨不仅可以用来碾磨书写作画,有一种“画眉墨”,可算是古时女子描眉画眼的“彩妆”。嘉兴人最熟悉的清代大儒朱彝尊的百首《鸳鸯湖棹歌》第三十五首,就有“画眉墨是沈珪丸,水滴蟾蜍砚未干”一句。古人的生活未尝不是精致的。



来源: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安装

在这里,读懂嘉兴

相关阅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