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嘉兴在线  >  人文  >  正文
【市井图鉴】从太平欢乐图看嘉禾书肆多湖商 | 沈蕾
2022-06-16 10:36

一年一度的高考刚过。自古以来,考生们桌上别的不多,唯有书多。赶考路上的莘莘学子总免不了跟书本打交道。现在书本几乎都可以从网上购得。不过,很长一段时间,读书人只能去书店、书摊购书,记忆中总会留下那么几个与书邂逅的难忘瞬间。

说到传统的购书方式,《太平欢乐图》中有《归安卖书人》一叶,画中有两个人物,一个背包者为卖书人,似乎正在向翻书者推销自家的书本。案语云:

《瀛奎律髓》注:陈起字宗之,在睦亲坊,张肆卖书。浙江士人喜聚书,而坊贾鬻书,《瀛奎律髓》之外,他书未曾多见。今我朝右文稽古,开四库全书馆,裒辑群书,文德广被,士子益蒸蒸向学。各州邑书肆遂如栉比,兼有负包而卖者,多乌程、归安人也。

唐宋律诗选集《瀛奎律髓》中,讲到一个跟卖书有关的故事。当时,临安城里有位武林学士名叫陈起,字宗之,宋宁宗时曾获乡试第一名。他住在杭城睦亲坊,著书、刻书、卖书、藏书,经营着一家书肆,所刻图书在当时声名远播。

“坊贾”是书商的别称。清人叶德辉《书林清话》卷二中提到“南宋临安之书棚书铺风行一时”,可见,当时书商的活动已十分活跃。昔日浙江一带的读书人,但凡有一定的财力,都喜欢聚书藏书,因此多出藏书家、藏书楼,在我们嘉兴,明清以来的项元汴、项笃寿兄弟的“天籁阁”“万卷楼”,朱彝尊的“曝书亭”“潜采堂”,近代张元济的“涵芬楼”等都是远近闻名的藏书楼。

清代,因编制《四库全书》,朝廷向民间广泛征书。《太平欢乐图》的策划者之一、定居桐乡的徽州人后裔鲍廷博,是一位乐于进贡自家珍藏的藏家,当然,这与当时嘉兴一众藏家包容开放的收藏心态不无关系。因此案语中对《四库全书》编撰的赫赫功绩着墨甚多也就顺理成章了。

这批嘉兴藏书家不仅只把藏书看作是自家私产,而是视之为传承文化、泽被后世的无价之宝。明末清初嘉兴学者、收藏家曹溶,曾撰有《流通古书约》。文中论及历代藏书家重收藏轻流通的弊端,过于珍视珍本,秘而不宣,造成许多有价值的图书成为孤本,一旦遭逢天灾人祸,往往难以保全,就此湮没。因此,他倡导藏书家互相传抄所缺图书,或将所藏珍本刻版刊行,以此保存古籍、延续文脉,这在当时是极有创见的主张。

随后,案语笔锋一转,提到了各州各县鳞次栉比的书店,除此之外,还有卖书的背包客,而这些卖家多为乌程、归安人士。

这两地今日皆属湖州。历史上,湖州是享誉盛名的书业重镇,不仅各类典籍多有刊刻,先进的套色技术造就的版画插图精美绝伦,盛极一时。湖州书商通常被唤作“湖贾”,他们舟楫往来于长三角、太湖流域和运河沿岸的乡村、城镇,近邻嘉兴也是目的地之一。

旧时,嘉兴老城面积不大,“一府二县三孔庙”的格局在明初已基本成形。嘉兴府学和嘉兴、秀水两座县学坐落在如今的中山路和勤俭路上,彼此相距不远。

除了这三所旧时嘉兴最高学府外,在今天道前街机关幼儿园处,还有一座宏文馆,相当于古代考试院,是昔日嘉兴学子科举考试院试所在地。按照明清两代科考取士制度,每年会在各地举行两次院试或童子试,合格者为生员(秀才),考取后方能进入县学、府学继续深造。清代嘉兴地方文献《古禾杂识》中,有关于宏文馆的记载:

宏文馆前直街,自韭溪桥至西埏桥。每遇岁科两试,学政按临七邑,士子咸赁屋而居,咿唔之声,东西迭起,俗谓之抱佛脚。

除了交代宏文馆的位置,每当院试之际,嘉兴府七县的学子都要来此赶考,在附近租屋暂住,如果平时吊儿郎当,这时候就会忙不迭地临时抱起佛脚,捧起书本卖力诵读,因此,每逢考前,整条街上读书声此起彼伏。书中还说:

趁集者,列肆市中,百物辐辏,喧哗杂沓,书夜不已,此街因名集上。

读书人汇聚的地方,自然涌现“考试经济”。宏文馆周围因考试、考生形成了热闹的市集,除考生的吃穿用度,自然少不了与考学相关的书店,说不定其中就有几爿当年临安城陈宗之那般的书肆,吸引往来的书生驻足翻阅,说不定还有类似今日教辅之类的应考“宝典”,配合考生“抱佛脚”。

或许,还有几位如《归安卖书人》中那般装扮的“湖贾”,在宏文馆前走街串巷,与书店书摊抢生意,卖力地推销着自家的书呢!



来源: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安装

在这里,读懂嘉兴

相关阅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