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嘉兴在线  >  人文  >  正文
远去的岁月丨平河
2022-06-08 11:54

远去的岁月

小时候,看阿尔巴尼亚电影,那些电影里的儿童生活,成为了我小时候的向往和追求。他们衣着并不华贵,但得体,在明亮的大玻璃窗教室里读书。记得在电影里,他们一见面就说:“您好!”当时感觉这么问候,十分文雅。

那时候,在我老家一带,见面打招呼,没有问“您好”的,都是问“吃了么?”这是非常关心和真诚的问候了,也是在惦念你肚子里,有没有食物。那时,人们在极度饥饿状态下过活,饥一顿饱一顿,是常态,温饱问题成了生存的首要问题。

倘若,人与人见面打招呼,说一声“您好!”那简直是奢侈,远远比不上人们对于温饱的期待。一句口口相传的“吃了么?”就是最最真切的历史,是符合马斯洛人的早期需求理论的第一个层面的。

“布衾多年冷似铁”,这是诗人杜甫长期生活在民间,对唐朝时期农民生活真实的描写。亚里士多德说:“诗歌比历史更真实。”“吃了么?”这句问候,不单单在我们老家那一带,几乎是古代人普遍发自内心的问候了,而这样的历史从教科书中找不到,却是一部口口相传的史书。

小时候,我家弟兄多,个个从小就懂事了。篦子上馏了多少顿的黄窝窝头(是远门亲戚五嫂家给的,我们家可吃不起),几乎都馏飞毛了,却没有一个孩子吃,因为这都是留给在生产队干活的父亲吃的,而我们都吃的是山药面黑窝窝头儿。

每顿饭的第一碗,母亲总是先给在生产队干活儿的父亲盛上。父亲是一家之长,又一人养活全家,劳苦功高。然后,母亲再给几个孩子盛,却总不给自己盛,或许是怕做的饭不够吃。孩子们争着抢着要给母亲盛饭,母亲总说,不要盛,我怕烫,别管我,你们快吃去吧。每到该刷碗的时候,母亲才边刷,边吃上几口凉饭。

我小时候比较勤快,夏天拾一大垛麦茬,秋天拾一大垛谷茬,母亲总担心我吃不饱,每当锅里剩半碗米汤时就喊我过来喝掉。我说,我吃饱了,不喝了。她就着急地说,喝是不喝?不喝就喂猪了。于是,我过来三口两口就下肚了,然后,我就打起了饱哏儿。

本来属于猪的仅有的可有可无的一点点食物,也被我抢了去,猪只好喝一盆刷锅水耷拉着生命了。

我这辈子就跟猪较上了劲,经常与猪争食吃。其实,在老家那一带,“不吃就喂猪了!”是劝饭的一种方式。每当姨姨和姑姑家的姐姐来赶集走亲戚,母亲怕他们吃不饱,也是用“你不喝就喂猪了”来劝饭。姨姨和姐姐也不嗔怪,忙说,好,我喝我喝。

平时,大家都不往深里想,每每念叨起来,只是开心一乐。这就是那个时代,人与人之间淳朴的亲情。

细细想来,就是猪,也是一头生命啊,何况成熟出圈,还要无私地把自己献给人们,让大家享用呢。现在回想起来,还隐隐产生一丝对不起猪的愧疚。

有幸的是,我找到了一个属猪的媳妇,我很爱她,也爱我的孩子和家人,还爱伟大的祖国。

从现在起,我要回报我的家人,回报所有帮助过我的人,回报带我步入幸福时代的伟大祖国。

人来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为了索取和占有,而是不断地回报和奉献。回报是一种幸福。


来源: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安装

在这里,读懂嘉兴

相关阅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