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嘉兴在线  >  人文  >  正文
放生|张进喜
2022-05-13 10:24

ImageFetcher.jpg


我在三塔路上走,经常看到“状元及第”牌坊边的河埠上、血印禅寺山门前的栈道上,有人蹲下身子,张着尼龙袋或塑料面盆,活蹦乱跳的泥鳅、鲫鱼哧溜一下滑进了古老的运河,头也不回地游向河水深处,瞬间消失了踪影。这是善男信女在放生。血印禅寺没有放生池,山门前的大运河,就成了天然的放生池,毕竟江海河湖才是它们真正的家。


放生这一习俗早在汉朝就已经出现,甚至还形成了放生文化,放生的物种、时间、地方等都很有讲究。放生,意在劝诫世人有恻隐之心、善良之念。唐代白居易《护生诗》云:“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清代和邦额《夜谭随录·洪由义》:“性慈善,喜放生。暇时坐黄河畔,见渔人起网,凡所弃小鱼细虾,暨螺蚌之属,悉拾之投于水中。”保护鸟类也好,放生鱼虾也罢,都体现了古人保护自然、珍爱生命最基本的善行德义。


对于信佛之人,放生是一项比较重要的活动。佛家弟子从鱼贩子手中买来泥鳅、鲫鱼、乌龟、螺蛳等,让它们回归自然,重获自由。放生时,善男信女站立河边,微闭双眼,双手合十,口中念念有词。有的乌龟放到河里,还会转过头来回望放生之人,似乎在感谢其救命之恩。此时,那些背着香袋的老太们认为是菩萨显灵,连带诵经的声音也变响了。我依稀听出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与血印禅寺外墙上的大字一样。


嘉兴古城原有七塔八寺,老底子还有放生会。清代嘉兴人项映薇所著《古禾杂识》里就有记载:“十二月初八日为腊八。以蔬果诸物煮粥,曰腊八粥。尼庵中或举放生会。”时过境迁,古时候的放生会已演变为今日运河边的放生之举。嘉兴人心地善良,许多老年人信佛,选在特定的日子去放生。他们认为,芸芸众生的人啊,要善待一切生灵。


其实,心里真有善念,放生也就只是个形式罢了。母亲虽是“一字不识识扁担”的文盲大老粗,但她信佛,她从不杀生。老底子家里难得买只老母鸡或北京鸭,只有父亲去杀。母亲退休后,每到农历初一、十五必去觉海寺烧香,而且还特虔诚,去烧香这几天必戒荤腥,只吃青菜萝卜,连父亲也跟着吃。母亲有许多东西不吃,不仅牛羊肉、狗肉兔肉不吃,连黄鳝泥鳅田鸡(青蛙)也不吃,更不用说其他动物了。她常说,不吃就是最好的放生。


母亲虽常去寺庙烧香,我却从没见她买些泥鳅、鲫鱼去放生,也不参加庙里的放生会,老姐妹叫她去三塔塘放生她也不去。母亲自有她的想法,一帮人三五成群去鱼贩子手里买来一袋袋泥鳅、鲫鱼,跌跌撞撞来到河边,还要诵经、念佛,七弄八弄再倒入河中,有的鱼已经白肚皮朝天了,这不是罪过吗?


与其说母亲信佛,还不如说她更相信与人为善,总认为好人自有好报,恶人自有恶报。后来年纪大了走不了远路,就在家里点炷檀香敬佛。她对我说,心中有佛,哪里敬香都一样。她信佛,从没指望家里什么人能一夜暴富,升官发大财。她只祈愿菩萨保佑她的子女身体健康、平平安安。这是她的心愿,也是普天之下每个母亲的心愿。


反观现在,有些小青年不晓得怎么想的,不放生也就罢了,还挖空心思去吃所谓的山珍海味,稀奇古怪地吃,不顾死活地吃,真是无所不用其极。我曾在手机上看到过两个视频,一个是样子蛮好的男青年,一个是眉清目秀的小姑娘,坐在满是菜肴的桌子前,很娴熟地介绍如何吃蝙蝠肉。他们吃得龇牙咧嘴、兴味十足,我却看得汗毛直竖。


鲨鱼能游过五湖四海,却游不出人们的餐桌;海豚翻过了惊涛骇浪,却没能翻过人们的渔网。为什么?不就是为了满足有些人的爱慕虚荣和口腹之欲!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这个道理并不深奥。人世间的罪恶,很多是由愚昧无知造成的。嘴的贪婪与猎奇的念想,不仅会让自己受害,甚至会危及整座城市,连累无辜的市民。


古人云:上天有好生之德。我始终记得母亲向善念善、护生爱生,也感恩天下人心存善念,从吃开始,放生自然,更是放生自己。


来源: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安装

在这里,读懂嘉兴

相关阅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