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嘉兴在线  >  人文  >  正文
京杭嘉三地专家连线,点赞横跨文学与历史、学术的《红船启航》
2022-04-09 23:14

▲ 长篇报告文学《红船启航》

4月9日,长篇报告文学《红船启航》研讨会以视频连线形式在北京、杭州、嘉兴三地同步召开。本次研讨会由《文艺报》社、中共嘉兴市委、浙江出版联合集团联合主办,浙江教育出版集团、中共嘉兴市委宣传部、嘉兴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承办。

▲ 《红船启航》研讨会北京主会场

《红船启航》是著名军旅作家丁晓平,历时四年创作的一部围绕红船、贯穿百年党史,横跨文学与历史、学术的长篇报告文学。

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红船劈波行”讲述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史、中共一大召开的历史、特别是一大南湖会议的历史细节;下卷《精神聚人心》,讲述南湖革命纪念馆的建设发展,重点围绕红船精神,讲述嘉兴人民大力弘扬红船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做共同富裕发展先行者的感人故事。本书是浙江省、嘉兴市为庆祝建党百年,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红船精神,传承红色根脉打造的文艺精品力作。

▲ 《红船启航》研讨会嘉兴会场

“他写的是红船百年,既写了1921年的红船,也写了2021年的红船。”

“本书既有大人物,也有小人物,既有党史的精准、严肃,也有亲切感。”

“他是专家型写作。”

“他的历史性书写,具有史家的风范,有治史的态度。”

“他追求的是学术、文学与历史的跨界结合。”

与会专家围绕《红船启航》的当代价值、文学气象、人物特色、语言风格展开讨论。

专家普遍认为,本书作者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回到历史原点与源头,从“小人物”入手、从“大时代”落笔,通过书写红船再现、重温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红船精神,反映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苦探索以及红船对于当代中国所具有的重大而深远的启示意义。


阎晶明

中国作协副主席

丁晓平对党史有深厚的研究,他对革命历史题材有深厚的感情,同时,有深厚的文化、文学底蕴,创作这部作品,他当之无愧。

丁晓平在本书中展开的百年党史既全面,又非常有特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写的是红船百年,既写了1921年的红船,也写了2021年的红船,这是其鲜明特点。

本书既有大人物,如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党的早期领导人,同时,他还从小人物如王会悟入手,以她的视角和故事逐渐打开历史的扇面,既有党史的精准、严肃,也十分亲切。

作为文学作品,本书兼具可读性、故事性、亲切性,非常值得我们阅读、研讨。

何建明

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主任、著名作家

晓平近年来一直在进行革命历史题材报告文学创作。一个报告文学作家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他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情怀,所以,《红船启航》由晓平这位写革命历史题材的军人作家来书写,非常合适。

一个历史事件可以有一百种解说,红船启航既要写历史又要写当代,更多的要写红船精神,这部作品的意义或者说难点就在这个地方,晓平处理、完成得非常好,希望他以后继续朝着这条路走下去,把革命的、军队的、历史的题材写好。

杨芳

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

回顾建党百年图书出版过程,我们能感受到作家、出版单位继承发扬伟大建党精神,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精益求精进行创作和加工,在精心梳理、深入挖掘史料和素材的基础上,能够拓展思路、考量选题的立意和角度,《红船启航》就是其中一个优秀代表。

丁晓平以报告文学的形式,通过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叙事方式,深刻阐释了中国诞生了中国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生动诠释了伟大建党精神。本书的出版可以说为我们建党百年的主题出版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也为广大读者学习党史提供了生动的材料。

▲ 《红船启航》研讨会杭州会场

李杲

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新闻办公室主任

浙江是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改革开放先行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红船启航》的写作正是基于这一得天独厚的历史底蕴、政治资源和文化氛围。

作品以“红船”为脉络和意象,在历史与现实的接续中,彰显伟大建党精神、红船精神,汇聚奋进新征程的磅礴力量。

全书既回溯了建党和中共一大召开的曲折历程,又记录下浙江赓续红色根脉、走向共同富裕的感人故事,奏响了中华民族在党的领导下,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时代乐章。

祝亚伟

中共嘉兴市委原常委、市委宣传部原部长、

市委一级巡视员

嘉兴的发展,最根本的在于悠远绵延、辉煌厚重的文化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点赞“嘉兴两个文化源远流长,一个是历史文化,另一个是革命文化”。

近五年来,我们以迎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主题主线,深入实施文化研究工程,扎实推进红船精神研究、党史研究、地方文化研究和文艺精品创作,形成以长篇报告文学《红船启航》、歌剧《红船》、电视剧《大浪淘沙》为代表的一批文艺成果。

其中,《红船启航》先后被列入中宣部2021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军队庆祝建党100周年军事文艺重点选题,荣登“中国好书”2021年10月榜单榜首、中宣部“书映百年伟业”好书荐读11月书单,也被浙江列为党员干部党史学习教育读本。

本书文史结合,完全反映党的创建史,完全反映红船精神凝聚升华传承和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发展史,有高度、有深度、有厚度、有温度,是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四史宣传教育的生动教材。

鲍洪俊

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裁

本书出版之后,赢得广泛好评,发行量已达13.5万册,堪称把主题话语转化为专业话语、文学话语的生动样本。

作者倾心描绘中国共产党诞生这一开天辟地的历史瞬间和兴建“一大”纪念馆、赓续红色根脉的情怀担当,深情塑造陈独秀、李大钊等党的主要创始人矢志不渝、救国救民、无私无畏追求理想的光辉形象,在历史与现实的接续中,生动诠释百年大党的信仰之光、思想之魂和民心之本、执政之源。

字里行间承载新时代读懂百年大党依然风华正茂的思想基因和精神密码。

臧军

浙江省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

本书是浙江“红船”题材创作的精品力作,主题开掘有深度、历史叙述有厚度、文字表达有温度。有关“红船”的出版物有很多。新的创作如何展现红船丰富的新内涵,如何提炼伟大建党精神谱系中独具价值,是一道时代的难题。

《红船启航》一书破解了难题,并做到历史与现实的交相辉映,做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做到图书内容与装帧设计的相得益彰,这是多方合力,联合、联动共同打造的精品图书。

衷心期待在浙江大地上,涌现出更多像《红船启航》这样优秀的文学作品,有更多的作家能扎根浙江这片热土,发挥好“红色根脉”优势,书写时代的新华章。

丁晓平

《红船启航》作者、著名军旅作家

这是一部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创作的文学作品,也是为红船启航地嘉兴量身定制的。

我想创作一部具有故事性、文学性、可读性、普及性的中共创建史的文学作品,让读者完整、准确了解并掌握党的创建史的大众读物,把党史写得好看好读、有趣有益,既写出历史的筋骨,又写出历史的血肉,见人见事见精神。

历史写作最大的难点是如何在人人都知道结果的情况下,让故事依然有新鲜和悬念,在老故事中看到新意,获得新启迪。

2018年9月2日,我第一次到嘉兴瞻仰红船,整整生活了10天10夜,采访了我想采访的了,看到我想看到的,听到了我想听到的,还见识了很多历史宝藏,这些档案、文献、回忆录、传记及报纸期刊等历史资料都成为我写作的不可缺少的第一手材料。

我在研读习近平总书记的《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一文时,仿佛拿到了打开历史之门的钥匙,以“红船劈波行,精神聚人心”两句“金句”为统领,将《红船启航》分为上、下两卷,解决了本书的结构问题,我以四个问题,完成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本真叙事。

上卷“红船劈波行”写历史、写党心,下卷“精神聚人心”写现实、写民心,从而将历史和现实的两条红线紧紧地链接在一起,让人们在文学和历史的阅读中看见——“穿越百年最美是初心”。

白烨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

近两年,写党史的作品比较多,我先后看了不下10本,《红船启航》依然能够脱颖而出。

他写出了特点,上编写建党,下编写南湖革命纪念馆的建立、扩建以及红船精神,等于通过量变的方式将历史跨度延伸了100年。

这个作品在史料、材料、数字、数据运用上更为重视,有真实、郑重、博物的特征。

潘凯雄

全国政协委员、评论家

去年是建党百年,从文学反映,腾挪的空间是有限的。

晓平从结构上,打通历史和现实,表现百年历程,是本书一大特点。第二个特点是注重细节,历史的必然性背后,隐藏了很多偶然性,偶然性又导致历史规律的必然性。

他一开始写王会悟,她在嘉兴读过书,是李达的妻子,这样一些偶然关系与从石库门到红船产生作用,下篇中,王会悟也在南湖革命纪念馆建设中发挥作用。这个过程看似偶然,但历史的走向又有其必然性,本书把必然和偶然这样一个哲学关系运用得非常好,把故事性、可读性,对历史的思考相结合,把各种人物命运都代入了历史的节点,你也不觉得生硬,因为它本身就是一段历史。

这是一部非常有特点,非常立得住的作品。

程绍武

《中国作家》杂志社主编

《红船启航》有几点印象比较深。

晓平是“写人之未写”,很多史料看了以后特别惊艳,看了以后放不下,读起来津津有味,比如说王会悟跟茅盾的关系,是茅盾的表姑,后来她又到了陈独秀家,见到了李达,跟李达又成了夫妻。大家都知道《新青年》这个杂志,但是我也不知道还有《共产党》杂志,1920年创办的,而且李达是主编……这些史料让人读了以后感觉新鲜。

晓平聚焦的是红船精神的形成,比如陈独秀提出要把自己的薪水降低,降到25元以下,所以,这个时候已经有这种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思想。

徐剑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

晓平的写作是一种专家型写作。报告文学是纯知识分子的写作,不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绝对是不合格的。一个好的报告文学作家一定是半个思想家,半个社会活动家,半个杂家,半个文学家。

这是一种致敬性的写作,钱穆先生说对中国历史要有一种温馨的敬意。你进入党史写作,存在着两个意见,一个时代的意见,一个历史的意见,你到底是用时代的意见替代历史的意见,还是坚持历史的意见,还历史以真实,在《红船启航》里,我看到了作者对党的历史的敬意。

这是个人辨识度很高的写作,晓平写的全是大题材、大人物,非常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并将这些真知灼见和飞扬的文采结合,人物和文学、历史结合,讲好中国当时的故事。

李炳银

著名评论家

第一点历史不是纯粹的历史,历史它是发生过的事情,但是历史是有它的脉动,有它的温度,我们在面对历史的时候,不是说我们去纯粹地把历史还原了,把历史面貌能够原始的比较客观地呈现,这就结束了,这就完满了,在很多历史题材的报告文学写作当中,很多作家只做到这一点,这就没有实现我们写作历史的目的和价值。

丁晓平的这部作品之所以被大家所看重,大家认为有创新,我觉得最重要的就在于他在历史的发掘、研究、理解的过程当中,把历史的文脉、温度以及人的精神开掘出来,而且和红船精神有所沟通。

王国平

《光明日报》文艺部文学评论主编

这部作品晓平更沉稳,更从容。

这种题材确实很难掌控,历史风云激荡、线索错综复杂、史料浩如烟海,怎么入手?要从这个背景中梳理出一个脉络,找出内在的逻辑,都是要基于大量史实的基础之上,腾挪的空间很有限,但我觉得晓平找到了几个突破口:

他不断比较、甄别、对照、勾连、碰撞,尽可能去接近历史的真相,让史料之间相互阐发,很有耐心去复盘历史的现实,按照自己的理解形成一个相对自恰的体系。

他在文章中不断设问,他不断设扣,解扣,让读者跟着他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他一直在追求的学术、文学与历史的跨界结合、沟通、贯通的写作风格,在书里面体现的比较明显。

他虽然让史料在说话,但也结合自己的研究,表达看法,有个人鲜明的风格,也是时代对这个问题看法的折射,这也是价值所在。

黄传会

著名作家、海军原创作室主任

晓平的写作,我感觉是两个字,放心,很多人写党史、军史,写的时候我们都替他提心吊胆,但是晓平掌握的材料比多,是专家型的写作。

我们都说报告文学叫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我觉得“大事不虚”对一个作家来说可展示的东西不多,恰恰在“小事不拘”上,这是作家能施展才华最大的地方,晓平深谙此道。

刘琼

《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

是历史性的书写,有史家的风范和治史的态度,体现在他对史料的选择和独家性的研究,对百年历史准确的描述和概括。

是形象性的书写,百年历史有大量重要事件、重要节点,但他都是用人来带,见人见事件,他把人一个人经历的偶然性和道路的必然性,包括党的道路选择的必然性写得非常透彻。

是生动性的书写,既有概括性书写,也有特别丰富的质感,历史有很多细节被湮没,怎样从语焉不详的史料中托举出来,他做了有真相的发掘和有细节的展示,非常有意思。

是思想性的书写,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他在大量的资料上充分研究,然后发现、认识和阐释,找出规律,总结经验,这是一种治史的态度,是历史书写的责任和担当。

王宏甲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

特别想赞扬晓平,他对整本书的精心设计,对开篇的设计,读下来看到他写的王会悟白色短袖上衣、黑色长裙、短发齐耳、刘海齐眉,以及对商务印书馆三层楼,三层有窗,进门三个会议室,以及编辑部里头有英文部、国文部、小说月报、教育杂志、学生杂志、少年杂志等等,我立刻就被吸引了,感觉到自己在看一个青少年时代所读到的好书,有一种愉悦之情。

丁晓平之前写过很多关于党史方面的作品,视野就比不少作家开阔,我读到《红船启航》一开头一两页的时候,就感觉他开始把资料化为文学,是一个很文学的作品。

我在读的时候,看到了20世纪初期中国青年的故事,他在写到沈雁冰的时候,从沈德鸿到茅盾从容不迫一笔一笔地出来,还有写到李大钊的《青春》,用了很多的笔墨,让我感觉到这是特别值得今天的青年阅读的一本书。

丁晓原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

这是部有特质、有优长、有高度、有温度的报告文学。

作者善于发现、提取富有主题含量和分量的写作题材。红船是博大而深有蕴藉的意象,凝结了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也大写着独具价值的“红船精神”。本书第一次以长篇报告文学的形式,用厚实的历史叙事和清晰的现实回响,将伟大建党精神和红船精神作了有机融通系统完整的呈现,可说是一部百年大党精神史。

作者善于在现实与历史关联的有机叙事中深化主题的表达。本书通过整体性的系统叙说,深刻而又逻辑地阐释其中蕴含的重大思想。上卷是全篇叙事发生和展开的逻辑基础,下卷是叙事的递进和升华,四个话题的完整叙说构成了文本的基本内容,将伟大的建党精神和红船精神有机地融合一体,揭示了党的初心与使命的深刻内涵。

作者善于取用历史材料,作品的历史叙事丰厚而信实。从文本的主体看,《红船启航》基本上属于史志性写作,作者具备相应的史学知识和能力,某种程度上的专业化水准和政治把握能力。可以说,红船题材是在合适的时间,遇见了合适的作家,两者之间实现了双向优选。作者致力于运用档案查询、当事人访谈、实地考察等田野调查的方法,十分注意对真伪杂糅的历史资料作去伪存真的辨析,以确保采入史料的科学准确。

本书是作者报告文学创作观的一次能动践行,他一直致力于“文学、历史、学术的跨界跨文体写作”,求取作品的“真实、严谨、好看”。

本书又是 “文学”的,注重文学的结构设计,根据历史逻辑和人物逻辑,生动再现特殊情境中的人物及其活动,有较强的历史现场感,语言有充分的表现力,表达求真务实而外,还有生动情采趣味。

杨晓升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

这不仅仅是一部难得的报告文学作品,还是难得的党史通俗读物。

这是部形象生动的作品,作者高屋建瓴,落笔成足在胸,娓娓道来,让百年党史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场景乃至每一个细节一一复活,引人入胜。

这是部扎实厚重的作品,虽然史料庞杂众多,但面对漫长浩瀚的百年建党历史,作者却并未迷失于史料之中,始终围绕中共怎样诞生和发展的主线,梳理出中共的萌芽、诞生与发展的脉络,充分显示出报告文学作家收集梳理归纳提炼消化、润色和构建作品的特有才能。

这无疑也是一部史志式作品,对中国共产党为民族求解放、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进行了深入的追索与探求,对浙江嘉兴乃至全国人民多年来对红船以及红船精神的守护与继承进行了全景式描写和呈现。

张陵

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委员

这本书的作者是选对了。

他首先是党史专家,同时,部队作家写作报告文学有特别鲜明的优势,一种时代的气质、时代的热情。

他的写作特别有底气,关键是思想观和历史观,他具有党史写作的大历史观。他讲历史,是落在今天的时代。

贺绍俊

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这是本关于寻找的书,晓平写了三个寻找,一个是中国革命先驱们对中国道路的寻找,一个是后来者对红船的寻找,还有一个是晓平的寻找。

前两个寻找构成了作品的主要内容,而作者本人的寻找这是本书的灵魂,贯穿在叙述的始终,我觉得晓平的寻找是非常真诚的,他以赤诚之心认真寻找,找到了红船精神,这也就决定了这部作品的思想高度。

晓平的寻找不是单纯对史料的寻找,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寻找,是对中国共产党灵魂的寻找,党的灵魂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之际就铸就好了的,这就是党的初心,所以我们现在说不忘初心,寻找灵魂也就是在寻找初心。

总之,《红船启航》是一位共产党员学习党史的优秀作业,更是让更多党员学习党史的优秀教材。

汪守德

解放军总政治部原宣传部文艺局局长

晓平的作品我用三个叙事来概括:

国家叙事,他写作的都是重大题材,这种扛大活,写大作是晓平的独特选择,他敢于承担,这一点非常了不起。

军人叙事,作为军旅作家,能为我们国家提供什么精神的作品,非常值得关注,晓平一直坚守军人的立场。

时代叙事,这本书写共产党的初心,建党百年之时,中国共产党有着怎样的现代性的灵魂,和百年前比照,坚守了哪些初心。

他并不是单纯的写历史的原点和起点,始终是放在今天的视角下去关照。这本书让我们看到党的灵魂,真实的表达了党的信念,从对历史的描写,看到我们的现实,甚至是未来,用文学、用事实,用很多理论性的表达来提供了很多重要的启示,这是本书的价值所在。

刘笑伟

《解放军报》文化副刊编辑室主任

本书证明了在目前的情况下,军旅作家没有缺席国家大事的书写,没有缺席对历史事件,对现实的书写;军旅作家的作品没有失色,这个失色是没有失去成色。

阅读后我有几个感受:

第一是诗与史,呈现出热情与冷峻,既有那种非常细腻的热情如火的一种描写,也有作为党史专家对历史深沉的思考。第二是研与析,就是研究与分析。本书上篇是一个线性的叙述,下篇是点状的呈现,线与点的结合,把这个伟大建党精神通过红船这样一个意象书写出来。几个表格也呈现出他运用分析党史的能力。

第三是广大与精微,致广大于精微之处,他的书写宏大,但是通过一些很有意思的细节呈现。

秦艳华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中共一大召开的书。本书史料丰富、注重细节的真实、立意高远,实际上写了嘉兴与党的一大、与红船、与红船精神之间的关系。

总体来看,本书是为党的创建史做传,是为红色嘉兴做传,为红船做传,本书的构思很巧妙。

刘秀娟

中国作协办公厅秘书处处长

大家都表达过这样的担忧,在或多或少、或深或浅都了解的一段历史当中,他怎么去腾挪,怎么去呈现,怎么去避免同质化,同时又不走向一种歧路或者偏僻野史的、传奇的,对于历史细节过分放大,对于历史偶然性过分放大的这样一种叙事,其实还是非常艰难的。

但看到书以后,晓平在结构上的选择非常巧妙,采用上下篇结构,表达历史的波涛是如何推动了红船启航,呈现了史料的新、观念的新、叙事手法的新,书写得非常到位。

李潘

中央电视台读书栏目制片人、主持人

早在《红船启航》入选“中国好书”10月榜时,我便拜读了这部兼具文学价值与文献价值的长篇报告文学力作。

本书的可读性极强。作为一部主题出版作品,《红船启航》不仅把人人都知道,却又不完全知道的党的创建史写清楚了,还写活了,写好看了。作者以“小人物”视角还原“大时代”脉络,使“红船”更接地气,更具温度。

本书的史料价值较高。作者从史料出发,以细节写史,用文学笔法还原历史真实,呈现大量的档案文献史料及访谈回忆记录,穿透了文学、历史与学术,让读者如站在历史现场切身体会“红船”魅力。

本书的现实意义非凡。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主题的表述与当下的价值观息息相关。本书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在两者的接续中突显出伟大建党精神、红船精神,写出“红船”从具象到意象的精神力量,写出“小小红船承载千钧”的九鼎分量,写出百年党史惊心动魄的壮阔乐章,写出共产党人跨越百年的初心使命,让读者从历史中汲取丰富的思想营养、在现实中绽放新的时代光芒。

这是一部有灵气、有筋骨、有情怀、有温度的“红船”力作。

梁鸿鹰

《文艺报》社总编辑

本作是近两年涌现的一部非常优秀的历史题材力作。

让人印象最深的是其高度的历史站位,大的历史观,同时又是有温度、有筋骨的作品。

本作把党史放在中国百年历史和近现代史中去考察,把中国共产党早期建立的人物进行非常细致的书写,我们看到了他们的性格和精神,同时,下卷红船精神在当今的延续也写得非常好,伟大建党精神如何在新时代得以弘扬?书中有大量的细节。

另外,从本作也看到浙江,看到嘉兴的风物,真正是江河秀丽、人杰地灵。本作对当今的文学创作,特别是报告文学创作有非常好的启示作用,其思想性也给我们深刻印象。


来源: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安装

在这里,读懂嘉兴

相关阅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