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嘉兴在线  >  人文  >  正文
【宋韵禾风·风流篇】①往来嘉兴者,星光熠熠
2022-02-25 07:05
 

  嘉禾一地,自古星光璀璨,往来更有天下名流,多少故事在其中。

  有宋一代,苏轼三次过访秀州本觉寺;沈括《梦溪笔谈》部分写于嘉兴;南宋中兴之主孝宗生于秀州;策划“绍熙内禅”,扶宋宁宗上位的南宋名臣赵汝愚生于崇德县;常棠编纂《澉水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镇志;

  ……

  宋室南渡,南迁氏族如濮氏、项氏、陶氏在嘉禾大地开枝散叶,成为文脉中坚。

  让我们穿风越雨,梦回宋韵嘉禾,去邂逅那些千古风流人物。

子城宋韵

 

  早春二月,嘉兴子城东北一隅,梅花正艳,曲径深处,诸石怀抱,一座花月亭置于其中,亭名出自北宋词人张先。


  张先(990—1078),字子野,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任秀州通判,州府副职,对长官有监察责任。某次因病,未赴府里宴会,生出伤春之意,作《天仙子》: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认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亭以诗名,诗以亭驻,“花月亭”在史上名声很大。嘉兴市诗词楹联学会会长、嘉兴市社科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于能谈起,南宋诗人陆游在赴川时过嘉兴,在《入蜀记》中记载:“乾道六年(1170)六月六日,赴郡集于倅廨中。坐花月亭,有小碑,乃张之野‘云破月来花弄影’乐章,云得句于此亭也。”


  宋以后,历代文人墨客咏花月亭者不绝。明代黄涛有“每羡倅州张子野,一亭花月四时游”,清代朱彝尊在《鸳鸯湖棹歌》中有“倅廨偏宜置酒过,亭前花月至今多”。如今,这些名句刻石于花月亭四周曲径,承宋韵气象,意境宜人。


嘉兴子城花月亭 摄影记者 田建明


  沿大运河向嘉兴城西,过三塔,再行十多里可到陡门(今秀洲区新塍镇陡门村),在宋代有本觉寺,寺里有“三过堂”,其名与苏轼有关。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三次过访秀州本觉寺,留下诗篇。


  苏轼赴本觉寺,是为访同乡文长老,第一次是熙宁五年(1072)十二月,文已年老,苏轼作《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


  万里家山一梦中,吴音渐变已儿童。

  每逢蜀叟谈终日,便觉峨眉扫翠空。

  师已忘言真有道,我除搜句百无功。

  明年采药天台去,更欲题诗满浙东。


  《至元嘉禾志》载,本觉禅寺,旧名(唐代)报本禅院。宋代改名本觉寺。诗中既有去家万里、前尘如梦的感慨,也有他乡遇故人后“每逢蜀叟谈终日”的欢喜。


  二访是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文长老病重,苏轼题《夜至永乐文长老院,文时卧病退院》:


  夜闻巴叟卧荒村,来打三更月下门。

  往事过年如昨日,此身未死得重论。

  老非怀土情相得,病不开堂道益尊。

  唯有孤栖旧时鹤,举头见客似长言。


  熙宁七年(1074)五月,苏轼三访嘉兴时,文长老已去世,作《过永乐文长老已卒》:


  初惊鹤瘦不可识,旋觉云归无处寻。

  三过门间老病死,一弹指顷去来今。

  存亡惯见浑无泪,乡井难忘尚有心。

  欲向钱塘访圆泽,葛洪川畔待秋深。


  永乐即永乐乡,秀州西北十五里。“三过门间老病死,一弹指顷去来今”概括了两人的交往,流露出对生老病死、人生无常的感叹。


  嘉兴援川干部缪李伟关注地方文化,感慨于苏轼三首诗,“当年四川人苏轼在杭州任职,为百姓做了许多实事。在嘉兴碰到老乡文长老,很开心。我们千里援川,碰到老乡也是同样的心情,平时常问自己援川为什么,在川干什么,离川留什么。”宋韵文化,他觉得内涵就包括务实的士大夫精神及官民之间和谐、包容、开放的氛围。


嘉兴子城仪门宋代青砖铺地  摄影 田建明


  嘉兴历史上有五座东坡煮茶亭。据沈祖棻诗词研究会会长李正光考据,分别在本觉寺、景德寺、真如寺、壕股塔院、鸳湖湖心,见载于《濮川志略》、嘉庆《嘉兴府志》、光绪《嘉兴府志》、明万历《秀水县志》。


  与苏轼同时代的沈括,在嘉兴做过四年官。宋元丰八年(1085),沈括迁任秀州团练副使。


  从1085年到1089年,沈括在嘉兴专心编著,一是编订《天下郡县图》,二是撰写《梦溪笔谈》。《梦溪笔谈》成书时间一般认为是1086年至1093年间,部分创作是在嘉兴。全书分为故事、乐律、象数、技艺、器用等17个门类,被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沈括被视为“中国科学史上最卓越的人物”。


《嘉兴日报·江南周末》2022年2月25日报道


来源: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安装

在这里,读懂嘉兴

相关阅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