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嘉兴在线  >  人文  >  正文
【私人书架】​跨文化视角下的“幽默大师”——读《林语堂的跨文化遗产》| 任蓉华
2022-02-20 07:36

s34015415 (1).jpg《林语堂的跨文化遗产》   钱锁桥  主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在我国近现代知识分子当中,林语堂堪称向西方输出中国文化最成功的一位。他的《京华烟云》《吾国与吾民》等著作,曾在西方世界引发现象级的强烈反响。《林语堂的跨文化遗产》汇集了钱锁桥、周质平、陈子善、罗福林等十多位林语堂研究专家的评述文章,试图从跨文化的视角,用严谨而饱满有力的笔触,清晰还原一个身兼语言学家、翻译家、作家等多重身份的林语堂。


书中,写作者们的文化背景迥异,所持见解和切入点也各有不同,涉及历史、文学、语言学、翻译及美食等多个领域。前半部分着重考察林语堂在现代中国知识思想史上的独特地位,探讨其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化实践;后半部分集中讨论林语堂穿梭于中西之间的跨文化实践,阐释其在美国的著述。


周质平于《在革命与怀旧之间:林语堂的思想与风格》一文中,剖析了林语堂从中国传统中滋养出来的“快乐哲学”。他认为,林语堂提倡享乐,但并不沉溺其中,而是乐于发现和珍视生活里的小情趣,“快快乐乐的活,舒舒服服的过,没什么罪过”。林语堂骨子里有着中国文人式的精致,或许正是其所特有的典雅悠闲的写作风格,让外国读者对他介绍的中国人的美学、思想、生活以及民族特性等颇感兴趣。


“林语堂所建构之中国文化生动、自由、豁达,无论以英文还是中文呈现,最终都是对世界文化的一大贡献。”罗福林就《林语堂对传统的独特运用》进行了深究,进而强调了林语堂的中国文化观,即中国人的一种轻逸的、几乎是愉快的“哲学”。林语堂绝非只是为国外读者单纯地介绍中国和中国文化,而是巧妙地颠覆了传统和现代的二元对立,让“中”与“西”完成了近乎完美的融合。


苏迪然则在《林语堂之于“批评之批评的批评”:跨越中美的“表现论”》里,分析了克罗齐的“直觉”美学对林语堂的影响。他指出,林语堂坚信,“僵化”的文学规则桎梏伤害“性灵”,不管这些规则是由传统经典确定还是遵循现代科学主义原则。我们可以欣赏经典作品,但把经典当作教条,则差矣,因为不要忘了,我们永远是在当下阅读经典。


钱锁桥的《〈吾国与吾民〉的起源与反响》和韩明愈的《合作者或食人者?论林语堂〈生活的艺术〉中蒙田的角色》,是对林语堂跨文化实践的深入探讨。钱锁桥认为,《吾国与吾民》一书之跋题为“真实的中国”,对国民政府之腐败与无能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林语堂最后决定原稿发表,是经过再三斟酌、承担了相当的风险的。韩明愈则表示,林语堂担当的角色是文化之间的中介和译者,在作者和读者之间建立起了共通点。他虽然代表的是一种外国文化,但同时又能以一种为美国读者所熟悉和理解的方式介绍中国。换言之,林语堂在作者与读者间构建起了共通点。


阅毕全书可知,《林语堂的跨文化遗产》所录文章,均援引大量一手资料,包括其时各国的新闻报道、各刊物发表的文章及林语堂的日记等,展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及中西方文化交流中思想的碰撞。而难能可贵的是,虽为学术论文,但行文上却通俗易懂,学者们化繁为简,把林语堂——这位沟通中西文化的“幽默大师”,生动形象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通过阅读这些林语堂研究成果,我们得以窥见一代知识分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所做出的大胆尝试、所得与所失,以及拓路前行“幽默”之外的艰辛努力。



来源: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安装

在这里,读懂嘉兴

相关阅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