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嘉兴在线  >  人文  >  正文
【年味】念念不忘年糕 | 韩娟芳
2022-01-24 07:59




早上女儿边喝着粥边对我说,接下来几天比较忙,年底台帐要做,还有村晚,送春联好多活动要举办,可能要加会儿班。北窗下面的街道上卖年糕的吆喝声由远而近,不知不觉年又近了,小时候过年的景象再次想起。


以前腊月一到,家家多会打年糕。年糕一打,年味来了,我也是这个队伍中的一份子。奶奶辈上还是自己用石臼打年糕,自我记事起,己有了打年糕的机器。我们几家邻居约好,把秋收上来的新晚米浸泡上三天三夜,淘洗干净,沥干水分,蛇皮袋一装自行车后座上一绑,兴高采烈地踩着去加工年糕。


我曾去过几次花园村的竹桥头打年糕,腊八后那个场景一天比一天热闹,通常要排长队,中午出去半个下午轮到算快的。


打回来温烫的年糕,晾到抹干净的竹匾里,晚上趁年糕还软,母亲让我一条⼀条地掰开来,隔上一两天,年糕凉透变硬后,留下年前吃的和过年祀神祭祖用的一部分,多余的放进盆内或甏里用腊月的水浸没。等到开春想吃时,用把钳子夹出几条。寒冬,一场大雪纷飞后,孩子们掷雪球,推雪人,大人也会找出空缸、空甏,在陶瓷容器内储上洁白的腊雪,融化的雪水,浸年糕是最好不过了(打来的年糕要吃到正月底)。


“大人们盼种田,小孩们盼过年。”物质匮乏的年代,常听祖母、母亲像唱山歌一样唱着。确实,小时候过年是朝思暮想的期盼,吃好穿好是魂牵梦绕的念想。中国人的传统就是“穷过日子富过年”。小年一到,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动。灶前点上香烛,敬上供品,年糕当然是首选供品,母亲通常盘子里蒸上两条白年糕,撒上一调羹红糖,放上灶山,自己先向灶君拜揖,然后让我们姐弟依次跟随。只听她嘴里低声祈祷:小孩快快长高,全家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生活年年有余,日子越过越美好。


多少年了,对于年糕我们情有独钟,不光是炒着吃,蒸着蘸糖,煮在赤豆、薏米汤内都爱吃,现在整个冬天家里常备。


早上抓两把白米,放上一条切块的年糕,加入适量的水,电饭锅插上电源,按键煮粥,出去晨跑,一圈下来半小时左右。到家,打开锅盖,用勺子捣捣,焖上。


洗漱完毕,洗晾好衣服,盛起一碗下着年糕滚烫微稠的白粥,冰冷冻红的双手捧着温热的碗,又迫不及待“呼喔呼喔”吹着米粥,嘴唇不停沿着碗边试探粥温,然后“呼噜呼噜”吸上两口,夹起一块软糯滑爽直冒热气的年糕咬一口,细细咀嚼,嚼劲十足,米香,淡甜溢满口腔,余味无穷。一碗热粥带着饱腹的年糕在咸菜、青菜、老姜、腌萝卜地配合下,不一会儿浑身暖和 ,胃感舒适。


伏糖糕


粑粑


随着时代的变迁、网络的发达,在微信上拜年送祝福的人更多,似乎觉得年味越来越淡了,近两年因为疫情,让春节更加变得冷清。然而,拜土地、接财神、庆元宵等这些习俗可一点也没有隐去,依旧按照祖辈们传承的规矩虔诚进行着,年糕当然少不了。


如今各类小吃、点心大大满足了众人的口味,偷懒的我也不再去打年糕了,女儿经常在网络上点点买买。不过,住在小集镇的我,农历二八、二九照样抽空想尽办法做粑粑、伏糖糕来过大年。年糕,依旧活跃在供桌和餐桌上。




来源: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安装

在这里,读懂嘉兴

相关阅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