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嘉兴在线  >  人文  >  正文
历史时空中的“嘉兴样本”——《嘉兴文献丛书》“史志·方志”首发
2022-01-21 08:03

2022年1月21日《嘉兴日报·江南周末》封面报道


  中国现存最早的乡镇志《澉水志》是何人所编,800年前的澉浦镇又是何种光景?

  现存最早的嘉兴府志《至元嘉禾志》记录着怎样的历史往事?

  1月16日上午,《嘉兴文献丛书》“史部·方志”首发。

  “史部·方志”共百册,基本囊括嘉兴现行行政区域内的所有地方志,共114种,是嘉兴有史以来第一次全面系统对嘉兴地方志文献的搜集与总汇。

  《嘉兴文献丛书》是嘉兴迄今规模最大、学术体系最完备、文化元素最齐全的大型地方文献总集,“史部·方志”是其重大阶段性成果。

  “历史照亮未来,征程未有穷期。编纂出版《嘉兴文献丛书》不仅是为存史,更重要的是今用。”正如嘉兴市委书记张兵在丛书序言中所说,“让以历史人文为积淀的‘文化青色’更加彰显,为推动嘉兴蝶变跃升、跨越发展,奋力打造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中最精彩板块加注充足的文化后劲。”


《嘉兴文献丛书》“史志·方志”首发现场 摄影 王骥东


  嘉兴首次方志总汇


  嘉兴有7000年人类文明史、2500年文字记载史和近1800年建城史,悠久的历史孕育出灿若星河、风华绝代的名家大师,也沉淀下浩如烟海、珍贵无比的历史文献典籍。

  嘉兴历史上的各类典籍大多保存完好,却分散收藏于各地,有的已成孤本,也有的至今未曾刊印,仅有稿本、抄本传世,查阅不便。《嘉兴文献丛书》主编、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在《嘉兴文献丛书》序文中说,“《嘉兴文献丛书》的汇编出版,不仅能使这些文献典籍得到延续,而且为嘉兴的文化建设、学术传承、社会发展提供完整的历史数据和丰富的精神源泉,洵为盛世中的盛事。”

  2019年,嘉兴学院联合嘉兴市图书馆、嘉兴市社科院文化研究所、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南京大学人文学院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等单位,启动嘉兴文脉整理研究工程,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编纂出版《嘉兴文献总目》3卷和《嘉兴文献丛书》300册、《嘉兴文献丛书·提要》3册,《嘉兴文献丛书》主编、嘉兴学院党委书记卢新波希望借此梳理嘉兴历史文脉、保存嘉兴集体记忆、增强嘉兴地方历史、建设嘉兴文化高地。

  “史部·方志”是《嘉兴文献丛书》的阶段性重要成果。据即将出版的《嘉兴文献总目》统计,仅史部,历代嘉兴人著述2600余种,此次丛书选入359种,其中嘉兴历代方志占比近三分之一,因数量庞大,所以单列“史部·方志”。

  中国传统方志修纂始于宋,基于明,盛于清,延于民国。就全国目前8000余部的存量方志看,江浙地区最多,嘉兴方志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可圈可点。《嘉兴文献丛书》“史部·方志”百册,本着“应收尽收”的原则,不仅对民国以前嘉兴各种地方志,基本做到资料翔实、搜罗无遗,在范围上覆盖府、县、镇三级行政区划,有114种,数量可观,同时全书以影印刊行,再现历史文献原貌,完整保存文献价值与版本价值,客观呈现其历史文献的真实性与原始性。

  据《嘉兴文献丛书》副主编富华介绍,此次丛书收录嘉兴乡镇方志38种,占全国近十分之一;所收方志中,稿抄本比重三分之一强,更有不少珍本、善本,如[康熙]《海盐县志十卷》《海昌丛载》二十卷续载七卷等都是珍稀稿本;[民国]《重修秀水县志稿不分卷》原分藏于嘉兴市图书馆与浙江图书馆,此次合成完璧出版。此次,有不少志书首次公布稿本,清唐佩金纂《宣统闻湖志稿》二十卷,首次公布;清嘉庆程鹏程编纂《桐溪记略》,现藏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此前各种方志著录都未收录。

  《桐溪记略》此次收录8卷。桐溪是桐乡古县城的雅称。《桐溪记略》虽未以“志”命名,却具志书之实。此书无论篇目结构还是内容文字,均具备方志的基本特征和要素。此前一部《桐乡县志》修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桐溪记略》成书于清嘉庆二年(1797),其时桐乡一邑已经一百多年无志了,两年后,嘉庆《桐乡县志》付梓,以《桐溪记略》为基础,其中不少内容,甚至直接源自《桐溪记略》。


《嘉兴文献丛书》“史志·方志”


  基本摸清嘉兴文献家底


  不少方志在传抄、递修过程中,出现多个版本,丛书编纂团队对此做了反复甄别、比较,挑选出价值最高的版本,如《嘉靖海宁县志九卷》,在《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的是清抄本,此次采用的是嘉靖三十六年(1557)的初刻本。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现存嘉兴最早的府志《至元嘉禾志》,编纂团队发现了12个版本,此次选用的是倪禹功精抄本。

  这不仅着眼的是其文献价值,更是彰显嘉兴先贤保存文献之功。

  上世纪50年代初,嘉兴图书馆时任馆长汪大铁有心收齐现存嘉兴地区的所有志书。受其委托,嘉兴乡贤倪禹功在上海代为走访。《至元嘉禾志》存世多为抄本,汪大铁打听到旅居上海的嘉兴人金篯孙曾藏有该志抄本,倪禹功在30年代与其多有来往。彼时,金篯孙已过世,倪禹功找到其子金问源,主动承担了为嘉兴无偿抄录《至元嘉禾志》的任务。嘉兴市社科院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崔泉森在图书馆看到了倪禹功写给嘉兴乡贤董巽观的信:“该志原抄于乾隆二十五年……有字十六万余,倘每日抄写二千字,计时三月;日抄三千字,约二个月完成。”实际上,倪禹功整整花了五个月才抄完此书。

  在抄书期间,倪禹功又得到其他嘉兴文献的线索。金问源说,他将父亲的藏书万余册捐给了上海文馆会,没有把嘉兴文献捐给嘉兴图书馆是他考虑不周。后来,平湖雪映庐孙氏藏书数千册准备捐给上海文馆会,托金问源接洽,在金问源的建议下,雪映庐孙氏所藏《槜李诗系》四十册、《续槜李诗系》二十册、《当湖外志》二册、《续当湖外志》二册、《明弘治嘉兴府志》残本一册捐给嘉兴图书馆。

  《至元嘉禾志》倪禹功抄本连接的这段往事,正是嘉兴先贤保护乡邦文献的一则美谈。

  而今,《嘉兴文献丛书》汇聚嘉兴及国内学术界、文化界众多知名专家学者,形成由学养深厚的文史专家主持、全国多所高校专家学者参与、地方文化专家和出版社研究人员协同的编纂委员会,对嘉兴地方文献进行分类、梳理、校勘。

  编纂委员会用近两年的时间基本完成嘉兴古籍全面普查登记,其中,嘉兴市图书馆普查古籍8392部,五县(市)图书馆近万部;同时,委托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方建新教授团队完成《嘉兴古代著述目录》研究项目,同步编纂《嘉兴文献总目》,统计近万种文献,基本摸清嘉兴文献家底。这些都为“史部·方志”的应收尽收提供了坚定的文献基础。为保证编纂的科学性与学术性,编纂委员会还进行了众多方志著录的比勘工作。


《至元嘉禾志》


  代有贤人形成嘉兴地方志“族群”


  嘉兴存世最早的府志是元代至元二十五年(1288)刊行的《嘉禾志》,这便是后世所称《至元嘉禾志》,钱大昕、黄丕烈等人都曾批校此书。葛剑雄在序文中专门提到此书,“国内外现存宋元方志不足百种,其中便有《至元嘉禾志》三十二卷。”

  嘉兴府志,创于宋,成于元。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载,早在南宋淳熙年间,知州张元成请闻人伯纪修府志,后来岳珂担任嘉兴知府时,请关栻续修,岳珂改调,中辍,仅存五卷。直到元至元年间,单庆修,徐硕纂辑,才完成此书,“叙次甚详,每条下间系以考证,尤为典核”。

  此书三十二卷,分四十三门,篇目既设“城社”,又立“坊巷”,既设“乡里”,又设“镇市”,又因嘉兴水网密布,详细搜罗嘉兴水网源流,阐明嘉兴自然地理、水文状况及其与农业、交通运输的关系,使得后世很容易“借志以考地理”。尤其是“碑碣”部分,保存了大量南宋以前的石刻文,这对了解南宋以前的嘉兴历史有着重要意义。

  《至元嘉禾志》为嘉兴历代修志奠定了以文献为根基、文化为底色的基本特点。此后,明弘治、正德、嘉靖、万历,清康熙、嘉庆、道光、光绪等朝纂修嘉兴府志,递相沿革,代代接力,最终形成蔚为大观的嘉兴地方志“族群”。

  明代嘉兴方志存世19种,多有创格。传本稀少的赵文华所编《嘉靖嘉兴府图记》,继承宋代“图经”为嘉兴府作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叙述颇有体例,其《方画》每朝为一地图,殊可为法”。

  最著名的是胡震亨编撰的《天启海盐县图经》。

  嘉兴籍出版家、教育家、爱国实业家张元济称胡震亨为“吾邑(海盐)第一读书种子”。胡震亨不仅家中“藏书万卷,日夕搜讨”,还担心看书时家中来访客,耽误读书事宜。《天启海盐县图经》编纂起始于天启壬戌(1622)秋,成书于天启甲子(1624),记事止于天启元年(1621)。全书七篇五十五目,约三十六万字。

  《天启海盐县图经》有开拓意义。据编纂委员会相关人员介绍,海盐县从汉代到明代,五次区域划分,此书都有地图标明;海盐滨海,是堤防海防重镇,胡震亨专列《戍海》《堤海》两篇;明代在澉浦设置卫所,胡震亨列《官师篇》,收录对本地有贡献、功勋卓著的人物;分野附舆图、差役之法、交替任职等是其他志书所没有的,胡震亨均苦心收集。胡震亨以图经为志书名称,一方面重视舆图的作用,同时也是遵循海盐旧志名称习惯,以示与前贤所修志书遥相辉映、传承有序。

  嘉善的第一本县志是明代正德年间编纂,万历二十四年(1596)刊印的袁了凡和盛唐担任主笔编纂的《重修嘉善县志》是嘉善第二部县志,此时距离明宣德五年(1430)嘉善设县,过去了160多年,嘉善正是蓬勃发展时期,比之首部志书更加完备。袁了凡在重修嘉善县志的时候已被革职回到魏塘,受知县章士雅之邀担任主笔,这部志书资料翔实,内容丰富,创绘全县20区详图。编纂委员会相关人员认为,袁了凡在志书中比较详细地记录了袁氏家族的历史,为后世研究袁了凡提供了翔实可靠的资料。更难能可贵的是,记录了他的曾祖袁颢参与嘉善定治魏塘,并对其中缘由做了解释。

  嘉善设县是奉命巡视江南八府的广东按察使胡槩的建议,当时县治有两个选项:西塘和魏塘,两镇都在宋室南渡之际崛起,难分伯仲。嘉兴知府齐政属意西塘,胡槩举棋不定。相传,袁颢正值弱冠,受陶庄父老之托,劝说胡槩定治魏塘。袁颢称,“建邑最上论国计,次论人情,又次论地势”,西塘位置较偏,而魏塘为“海滨孔道”,既利于地方安防,又易聚集商贸。胡槩深以为然,但觉得魏塘的地势不如西塘。于是,袁颢建议效仿古太史公之法秤土定治,结果魏塘的土较重,县治遂定。

  《海昌丛载》此次也在《嘉兴文献丛书》之列,由清代海宁路仲人管庭芬编纂。据编纂委员会相关人员介绍,《海昌丛载》是一部收录海宁人诗文集的丛集,属于地方文献志一类,并非综合类方志。但是,《国家图书馆藏地方志珍本丛刊目录》和《浙江方志考》均将其列入。编纂者管庭芬是一位严谨的地方志学者,收录的诗文,大多为当时海宁名家,如陈确、朱嘉征等,诗文中多涉及海宁地方掌故。特别是陈鳣的《新坂土风》,以诗咏物志事,与周春《海昌胜览》体例相仿佛,地方志的作用更为明显。

  新坂两字,出自《南史》顾越传,是指海宁皇冈一带地方。这里有海宁渤海陈氏的发源地,因此陈鳣借以嵌入书名。他自述此书是“偶拾乡邦遗事,或别出记传,或散在闾阎,雅俗杂陈”。用朱彝尊《鸳鸯湖棹歌》的形式来记录家乡风物,是清代乾嘉时期嘉兴的特色。其中涉及海宁的许多地名、典故,也可补他志之阙。


《海盐县图经》

  中国地方志宝库的“嘉兴样本”


  在《嘉兴文献丛书》“史部·方志”所收114种方志中,清代以前仅22种,民国时期19种,清代73种,这与中国地方志发展轨迹相合。同时,嘉兴地方志又有其鲜明的“地方性”,从时间维度而言,宋元以来,代有志书修纂,从空间维度而言,府有府志,县有县志,甚至村镇皆有志,这类竞相而起的村镇志,资料更为细致,这些村镇志往往出自私人之手,地方色彩浓厚。在历史的时空里,嘉兴方志构建出一个立体网状结构,共同搭建起一个既可宏观看待江南地区,又能微观梳理江南社会肌理的地方文献系统。嘉兴的地方志系统,堪称中国地方志宝库的“嘉兴样本”。

  《澉水志》是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志书,被誉为乡镇志开先河之作,是我国历史上现存最早的镇志。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体例精严、藻不妄抒”。《澉水志》,宋罗叔韶修、常棠纂。宋绍定三年(1230),罗叔韶任海盐县澉浦镇监,在他的支持下,常棠开始编纂《澉水志》,耗时二十余年,直到宝祐四年(1256)才刊印成书。全书共8卷,分地理、山、水、廨舍、坊巷、坊场、军寨、亭堂、桥梁、学校、寺庙、古迹、物产、碑记、诗咏15门,并附有地图,以及罗叔韶及常棠二人的序言。《澉水志》尤其为人称颂的是“叙述简核,纲目该备”,直接影响到明代著名志书《朝邑县志》的体例与风格。

  常棠,字召仲,祖籍临邛,读书之外,留意当地掌故、山川、名物。常棠隐居澉浦不仕,所住房屋周边植竹数十竿,并以“竹窗”自号。常棠之后,澉浦修志之风绵延不绝。在《澉水志》后,明董穀《续澉水志》、清方溶《澉水新志》、民国程煦元《澉志补录》,以及当代王健飞所修的《澉浦镇志》代代传承,将澉浦一地的历史无缝衔接。编纂委员会相关人员认为,澉浦诸志成为全国地方乡镇志一道风景,《澉水志》在中国地方志中有里程碑式的作用,无可替代。

  “一个地方的学术文化成果能否最大程度地保存至今,还有赖于前人的收罗汇集、出版传播,尤其是本地先贤持续不懈的努力。所幸嘉兴代有贤人,传统不绝。”中国留下来的8000多部方志,葛剑雄认为嘉兴拥有的地方志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在嘉兴,不仅仅县一级的地方志保存相当完整,还流传下来很多当地先辈自发组织修葺的乡(镇)、村一级地方志,这些资料充分体现了嘉兴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证明嘉兴的先人在各方面为中华文明作出的杰出贡献。首发式上,葛剑雄为嘉兴人点赞,“嘉兴拥有丰富的资源,又能够在今天进行全面的调查、整理、修纂、出版,证明了今天的嘉兴将继续在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作出重要贡献。”

  嘉兴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祝亚伟在首发式上从历史文化、经济和人才等方面分析了当代嘉兴人编纂丛书的优势,“丛书对发掘和梳理嘉兴历史文脉意义重大,不仅填补了嘉兴古籍文献集成出版的空白,彰显嘉兴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贡献,而且为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的典范城市存储了人文资源,更为推动嘉兴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来源: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安装

在这里,读懂嘉兴

相关阅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