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嘉兴在线  >  人文  >  正文
陈家弄丨山惠明
2022-01-14 10:19

王店,自古人文荟萃,商业繁荣。明清以来,“为人烟凑集之所。”江南人家,枕河而居,弄堂往往伴着河流。正所谓:曲径通幽处,枕河烟火地。


弄堂,古时称作“弄唐”,最早见于明代祝允明所著的《前闻记》。祝允明在书中写道:“小巷称作弄唐,唐就是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后人又将“弄唐”改成了“弄堂”。陈家弄在庆丰街的南半街,陈氏老宅北侧,是一条悠长的小弄。


据传,陈家老宅建于民国初期,是一座五进式的院落老房子,已经静静地在长水塘畔矗立了百年。尽管历经沧桑变迁,但房子看上去保存还算完好,一进、两进的南厢房已经被改造成民居,三进四进五进的房子现在还住着人。 


陈家以前是大户人家,有田地上千亩,富甲一方。造屋子时自然一进一进地造,家始祖先造个三到四进,随着子女成家立业和子嗣繁衍,逐渐增加到五进、六进,随着进数接下去,串连成弄堂,所以弄堂自然也就叫陈家弄了。 


我从庆丰街走入陈家弄,不得不惊叹江南弄堂的创造力,临河而筑,平仄交替。在人烟稠密、鳞次栉比的建筑中,混杂着斑驳的白墙,被行人的脚板磨光凹痕的石板路。抬头仰望,弄堂的上空,那长条状的蓝天,白云如羊群散步,释放着江南人丰富的想象力。弄堂犹如江南人的性格,既直来直去,又曲径通幽。 


由东往西走,门牌号从一号到二十号,有几家的门是敞开的,天井里堆放着旧的纸板箱和一些杂物,两根木廊柱的中间栓着晾衣绳,上面挂着洗晒的衣物,看得出来,有几件刚刚晾上去,还在滴水。


那木制的楼梯虽然已经破旧,但从那粗实的扶栏和繁复的雕花,可以看出当时陈家鼎盛时期的富裕。 


陈家弄的尽头是一片菜地,还有一排老式的仓库,我问了住在这里的老人,这里一度做过粮站的仓库,现在已经关了。退回小弄的中间,往北还有一个出口,这里通向塘桥街。 


小弄 出 口有 一 个 比 较 长 的 河 埠 头 ,七八级石阶,一直通到水里。老底子这里相当 闹 猛 ,等 候 乘 轮 船 的 乘 客 ,在 河埠 头 淘 米 、洗 菜 的 妇 女 ,附 近 摇 船 来 小猪行抓小猪的农民,都曾经在小弄口激起回声。 


陈家弄以北是交运站,过去曾经是王店镇客运码头。因为依靠长水塘的通畅水路,所以人气旺盛。我记得,除了开往嘉兴和海宁,当时还有一班夜航船直通苏州。在不长的等待之后,“嗡嗡嗡”,随着汽笛声从塘河北部传来,一听就晓得轮船快要到了。


到码头要靠岸,一声长笛,轮船的尾部便卷起漩涡,然后缓缓减速、靠站、停稳。很快,乘客上船,又一次汽笛声鸣响,轮船又向着嘉兴方向启程,船舷外荡漾开了一朵朵浪花。我刚参加工作时,曾经多次到这里乘轮船。后来,公路运输日益发达,轮船码头作为运输中心的地位渐渐被替代。 


老底子,陈家弄一带叫西塘口,后改称烈妇津。故事源于清顺治时期,清兵入关,一路血洗到江南,在嘉兴一带遭遇到义军的强烈抵抗,清军攻破硖石,掳掠百余名妇女乘船运往嘉兴准备行乐,一名潘氏女子沿途默默反抗,到了王店西塘口,趁清兵守卫不备,跳入河中求自尽,被清兵从河中钩起后仍奋力反抗,最后被杀害于河中,王店老百姓为了纪念这位刚烈女子,将西塘口改为烈妇津,在《梅里志》里曾有记载。现在,这里已经建起了一幢幢民宅,边上还有一个停车场。 


陈家弄里老年人多,健康需求突出,作为医生,我经常要去陈家弄出诊。每次忙完工作,我都要站在弄口,回头端详一下这条悠长古老的弄堂,穿行在此,恍如隔世。


来源: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安装

在这里,读懂嘉兴

相关阅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