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嘉兴在线  >  人文  >  正文
【本土阅读】栖居与神游
2022-01-11 08:09

本书是一本文艺评论集,聚焦于文艺评论本身,彰显文艺评论的美感和力量。同时也期望能够对新时代文艺评论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栖居与神游

苏建平 编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6月


【精彩文摘】


吴藕汀(1913—2005),号药窗,浙江嘉兴人,学者、词人、画家,浙江省文史馆馆员。当年被浙江省图书馆馆长张宗祥点名要去整理嘉业堂藏书。


生前著有《烟雨楼史话》《嘉兴三百年艺林志》《药窗词》《画牛阁词》《词名索引》《词调名辞典》等。逝世后由其儿子吴小汀整理出版了《药窗诗话》《药窗杂谈》《戏文内外>《鸳湖烟雨》《十年鸿迹》等书。


 读《药窗诗话》

  禾塘


我看《药窗诗话》,手头会备一本《现代汉语词典》和《新编万年历》,只因吴藕汀好用典故,冷僻字较多,并弃用公历用干支,害得我等古文底子较差之人,像在吃夹生饭。


好在随着本人年岁的增长,对老先生们的文字兴趣渐浓,尤其是关于周围这一带的文字,并且发觉,看他们的文字,你必须用本地语言去品读,味道更浓,就仿佛老先生正在用吴侬软语跟你娓娓道来他年轻时的所见所闻,一幅幅上世纪民国时期我们嘉兴地区一带的民俗风情画,便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越发佩服这位吴老先生文史知识的渊博,书画、饮食、经史子集,甚至戏剧、曲艺、电影等,涉足面之广,让人叹为观之!典故叠出让人目不暇接!更可贵的是,他不是人云亦云,而是对事物有着自己的见解。


对门相邻给他的评价最贴切:“只管读书,不管其他。”其实我先前从他写的《猫债》一书中知道,当时的他生活十分艰难,一个人独居,陪伴他的只有几只他收留的流浪猫。在这种生活状态下,能写出这样恬淡的文字,没有一定的定力和功力是万万不能的!


从他的文字里,我了解到吴老先生有此丰富的阅历和渊博的知识是有来头的。


《钟秀学校》一文里讲到,他的启蒙教育是在家里完成的。父亲给他和兄长两人请了个家庭教师张文波,这位先生虽“家境贫寒,但人品方正,洁身自爱,数十年如一日,过着贫士的生活。”他授的课“不是一般私塾里的孔孟之道,与吾家一向接受新事物倒是心心相印,犹如鱼水。


张师平时还给上海各大报做外埠访事记者,每天要写几篇嘉兴新闻寄出去。”这位新学才子的启蒙教育无疑对吴藕汀先生以后的发展影响很大。


其实吴老先生读书也才读到初中,但早年殷实的生活环境和良好的启蒙教育,给他打好了扎实的基础,即使辍学以后,他也没有放弃读书和学艺。


在《宸翰斋》一文中他写道:“辍学以后,除了在红霞楼上作画外,好多时候就在这里(宸翰斋),像‘盲人骑瞎马’,犹如‘老鼠搬生姜’似的胡乱地读了些书。”我惊奇地发现,老先生在这个年龄段上的这一经历我也有过,他的形象便在我面前就此变得亲切起来。


“一支康克林钢笔,记记琐事,作为‘勤笔免思’之用。手头还有同文书局石印的《康熙字典》,商务印书馆的《辞源》和《王云五大辞典》,这是我读书的参考工具。台橱里放置各种新旧小说和数十种短篇笔记小说之类……这时因为喜欢做灯谜,故而备有‘四书五经’和童读。


还有三部人家看来很普遍的,而我看来极为必要的书,经常放在手边,他们是《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及《芥子园画传》。”由此可见老先生读书之勤、涉猎之广的习惯在十五六岁就已养成。


而他勤于思考,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辨别能力,与他不仅博览群书,还关心时事是分不开的。这一点,他在《立报》一文中有所反映:“我从十七八岁起,就对国际时事格外关心。这种自发性的兴趣,没有受到任何人的影响。


看了《申报月刊》《申报周刊》等,小心地收藏起来,作为随时参考之用……把各国的要人记下来,加上的他的职务……一点点地积累,渐渐地熟悉……这几年的报纸,给了我不少国际知识……此时在上海发行了一种报纸,名为《立报》……我每天将大事作了提要,装订成册,很好地保存起来。”


及至年过半百,他被派往湖州南浔嘉业堂整理藏书,虽然在他看来这是被征作“守藏吏”,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也因此看到了很多外人不易见到的孤本。


正是以上这些日积月累的看书学习,加上勤于思考和超强的记忆力,留下了这些充满智慧和独立思想的文字。


他在《水晶庵道士》一诗中,为没有见到过曾与他父亲有过书信往来的诗人潘兰史而遗憾:“虽然片羽亦堪珍,惜我无缘见此人。”我觉得,此诗现在正是我看了《药窗诗话》后想要说的话。

  (节选)


来源: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安装

在这里,读懂嘉兴

相关阅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