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嘉兴在线  >  人文  >  正文
旧事依稀画乡愁 | 黄炳虹
2022-01-07 08:30

《海盐乡村老景记忆》 黄炳虹 画


  海盐县位于浙江省北部杭嘉湖平原,东濒杭州湾,西南邻海宁市,北连平湖市和嘉兴南湖区、秀洲区,陆地土地总面积584.96平方公里。


  海盐是千年古县,自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置县,因“海滨广斥、盐田相望”而得名。建县以来,曾四徙县治,六析县境,县境由大改小,不断改变自己的形态,不变的是海盐县名和以农业生产为主业。


  澉浦作为海盐乡村的代表,有着深厚的历史底韵。据史书记载,澉浦于唐开元五年(717)置镇,历代皆为重镇,设有镇官。明洪武十九年(1386),为防御倭寇和海盗,筑起土城,永乐十六年(1418)改为砖石城,嘉靖二十三年(1554)筑起敌台16座、陆路城门4座、水路城门1座,逐渐形成一座完整城池。历经沧桑,至20世纪中叶除东城门被破坏外,其余三个城门连同水城门虽破旧,依然较完整。1978年,长山河工程从澉浦城由北向南穿城而过,施工中部分城墙被拆除,残存城墙也因缺少保护而破损严重。护城河则早已淤塞,或成了鱼塘。像这样大体量的历史文化遗存,短时间内在人们的视线里突然消失,真难以用“可惜”两字来言表。


  至于澉浦城内的历史文化遗存和名人故居暂且不提,单以禅悦寺钟楼来说,初为元代宣慰副使杨梓所建,明代几经重建、改建,清代又多次修茸,数百年来,成为澉浦特有的标志。1966年9月被毁,群众深感可惜。2000年,澉浦镇各界集资150万元,按原样易地重建钟楼。此事虽给群众一个安慰,但说白了,新物总不如旧物,新物的历史文化价值远不如旧物,更不能替代旧物。


  海盐的乡村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河渠纵横,湖荡众多,平均每平方公里有河道3.71公里,有盐嘉塘、盐平塘、里洪塘等古塘,有长山河等新水道。河面宽阔,均宽20至40米,最宽为100米左右。水多桥多,出门摇船,船过桥洞,那古桥、老宅、古镇、老景成了记忆的符号。


  沈荡镇是海盐江南水乡的代表。据传沈荡古时地势低洼,积水成荡,称为“沉荡”,后改为“沈荡”。沈荡为县内第二大镇,其老街从东市起,经中市至西市,延绵三里。街道两侧大多为清末民初时期的二层砖木结构小楼,至抗日战争前夕,有大小商铺数百家。据记载,民国初年沈荡的商贸营业客超过了县城武原镇,旧谚云:“东市有木行,中市有钱庄,东西两爿当,还有二十六爿稻米行。”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有计划地进行集镇建设。1969年,疏浚市河,拆迁旧房,拓宽路面,改建桥梁,港北老街成为商业中心,港南街属居民住宅和工厂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镇区面积扩大,新街基本建成,陆路交通日益完备,水路航运逐渐凋敝,沈荡老街也渐渐冷清。


  沈荡既是水乡,自然离不开桥,最有名的当数横跨盐嘉塘的沈荡大桥。该桥为三孔石拱桥,始建于清代,一直是沈荡的标志性建筑,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已迁至郊区陈家港。


  镇区现有的桥梁中,尚有看点的是东市的沈荡第一桥和西市的冯夷桥。沈荡第一桥是一座单孔石板桥,长11米,宽2.5米。桥面用长长的花岗岩条石铺成,桥栏用水泥浇铸,桥额上刻有“沈荡第一桥”五个大字。因其是自东走进沈荡街市的第一座桥而得名。此桥为1936年由沈荡王公顺布庄老板王福卿出资重建。他的经营方式是自己采购棉纱,把棉纱分发给当地农民织成土布,再收回销往省内各地和福建,他用织布机织出的产品还远销菲律宾。王福卿把四乡农户看成布庄的衣食父母,用出资建桥等善举答谢当地父老乡亲。他出资建造了沈荡第一桥,第二桥,还在原来的齐家乡建造了缪家桥和北石马桥,得到了很好的声誉,反过来又使他的布庄生意兴隆。冯夷桥位于沈荡镇区西头的冯夷西街,桥名取自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水神冯夷。其东西横跨市河,是一座三孔双墩石梁古桥。桥墩粗大,两边各有拱桥,非常坚固。桥面两边有竖柱,四角的桥望柱上立有狮子、大象等石雕,十分罕见。这些特点,过往行人可能不甚关心。上述的两座桥梁,现尚存,值得喜好的朋友一看。


  老人喜怀旧,唠叨地讲述着旧事。我1935年出生,活到现在,见过无数旧事。想当年,海盐乡村的农田灌溉依赖“三车”(即人力、牛力、风力三种水车),因旧式水车提水量小、劳动强度大、扬程短等缺点,“三车”远远不能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求。20世纪50年代初期,海盐乡村出现由内燃机带动抽水机的机械排灌,之后又针对水乡特点,把内燃机安装在船上,沿河航行,既可用于灌溉,又可排涝。1962年,海盐县接通浙江省电网,成立海盐县电力灌溉建设委员会,由其负责电力灌溉建设和管理工作。1966年以后,随着水利灌溉渠道不断完善,土地逐年平整,电灌建设转入合理移位,适当布点。至1985年,全县拥有固定电力排灌站692座,电动机898台,全县耕地实现电力灌溉。


  《海盐乡村老景记忆》是我以海盐老景为题材的第二本画集,可以说是第一本《老海盐的记忆》的下篇,分“乡镇老景”“海滨老景”“水乡老景”“红色记忆老景”“农事老景”“土特产老景”“岁时习俗老景”“乡村老景传说”等8个部分。出版本书就是要留住海盐乡村那些记忆,告诉后人这块土地上有过的尘烟往事,同时,给同样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一份岁月的咀嚼。


来源: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安装

在这里,读懂嘉兴

相关阅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