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日报 | 南湖晚报 | 嘉兴在线 | 读嘉新闻
浙报专版报道阳光科技小镇:“链”上阳光“袁”满“花”开
发布时间:2020-12-24 14:34:33

  近日,《浙江日报》特色小镇专版整版报道了阳光科技小镇点赞了三年累累硕果。原文如下:

  小镇概况

  海宁阳光科技小镇位于海宁市袁花镇,规划面积3.4平方公里,2017年被列入第三批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小镇以“创新阳光科技、发展阳光产业、感受阳光生活、畅享阳光旅游”为理念,以光伏、光热、光电高端制造为主导,以“阳光科创+智造应用”为主线,致力打造阳光产业高端装备制造的新引擎。

  创建成效

  三年创建,硕果累累。“南龙头、北众创”的阳光科技小镇呈现出双螺旋发展态势,经济转型DNA因“光”聚变,成为全省特色小镇“亩均效益”领跑者,荣获2019年度省级创建类考核优秀。

  以产业为核,小镇迈向了“高端时代”。小镇成功培育形成了以光伏、光热、光电为主导的阳光装备产业集群,创建期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13亿元,其中特色产业投资占79%,民间投资占84.9%;实现工业企业营业收入191.1亿元,其中特色产业营业收入占90.5%;实现税收收入5.2亿元,阳光产业规模越来越壮大,高端化、集约化的千亿级产业平台初成气候。

  以改革为先,小镇凸显了“示范样本”。规模化双创基地,规范化股改、全覆盖区域评价、社会化安全生产服务,改革红利持续释放。土地整治、产业发展的小镇做法,极大推动了产业兴、农村美、农民富,成为当地产城融合的重要助力者。

  以资源为本,小镇引发了“乘数效应”。小镇先后被列入全省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现场会、中国智能光伏产业发展大会、“2018节地中国”学术研讨会、第十一届世界太阳能产业大会、嘉兴市小微企业园与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高质量发展推进会等众多大型现场会的参观点,小镇建设撬动了域内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驱动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建设成效

  在浙江光伏产业版图上,海宁是最耀眼的板块。依托相对完善的产业链,海宁光伏产能占全省总产能45.5%,几近一半,今年前三季度实现产值234.65亿元。

  熠熠生辉的阳光科技小镇(以下简称“小镇”),便是这片高光之地的“硬核”实力所在,过去一年,小镇规上产值超180亿元,成为全省县域规模最大的新能源产业集聚区。

  “龙头+众创+配套”三位一体打造集聚新高地

  “南龙头、北众创”,是小镇产业发展的主体轮廓,分工明朗的各大板块齐头并进、活力蓬勃,演绎出一首动人的高质量发展协奏曲。

  龙头“顶天立地”。小镇内的晶科能源是国内大型光伏制造商、国家科技项目指南专家库成员。创建期内,小镇成功启动省特别重大产业类项目——总投资80亿元的“双倍增”项目,孕育了总投资105亿元的新增7.5GW高效电池及7GW高效组件项目,于今年3月正式签约。为确保项目落地,小镇大力推进南片核心区块土地征迁工作,至2019年底,已供晶科能源用地240亩。得益于充裕的空间保障,晶科能源尽展“龙头风范”,建成智能化电池及组件生产车间,投产后,产值比2016年增长46.22%,龙头企业规模之大、增速之快创海宁市之最。

  众创“铺天盖地”。在做强“南龙头”的基础上,小镇全力打造“北众创”片区,释放发展后劲。完成北片1800亩土地征迁,通过创新投融资模式,与世界500强企业中建国际合作,高标准开发建设287亩小微众创园及物流配套项目,小微企业众创面积达35万平方米,夯实了企业集聚和创业创新的空间基础。

  配套“融合点睛”。如今的小镇,越来越具有“城”的气质,基础功能配套更加完善,实现一公里范围内幼儿园、小学、中学全覆盖,与三级乙等市人民医院形成医共体,15分钟内享受医疗服务圈,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小镇以客厅为集中展示区,串联起金庸武侠文化活动、梨花节、轧太平等地域特色活动,“云赏袁花”活动登上“学习强国”,本土民歌和情景剧《朗园里》亮相中央电视台,“工业+旅游+文化”融合风生水起,江南水乡文化气息浓郁,小镇金名片越擦越亮。

  “产业+创新+资本”三链齐上跑出经济新速度

  产业是小镇的魂。产业的兴旺发达,离不开适宜的土壤、充裕的阳光、雨露构建的生态系统。在小镇,产业、创新、资本三链深度交融,澎湃起发展的新势能。

  产业链建设“一应俱全”。小镇培育的阳光装备产业集群逐步迈向“高端时代”。光伏产业方面,以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晶科能源为主,恒都、瑞银、睿能等产业链及下游的光伏电力应用公司为配套,形成了从铸锭、切片、银浆、焊带等部件生产,到电池片、组件、电站建设的“产学研检用”体系完善的全产业链。在此基础上,小镇优先支持、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强链补链。

  创新链引路“一马当先”。自主创新与应用示范齐头并进。在自主创新上,创建期内,小镇新增授权发明专利产业化8项,新增省级新产品89项,获专利543项,推出太阳能空气集热器性能检测、光热利用工程远程监测、中温太阳能热性能测试等新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在应用示范上,开创海宁市“光伏下村”模式,助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减轻村便民服务中心及道路照明用电压力;首创嘉兴市“光伏扶贫”模式,创新“造血式”的扶贫惠农方式;探索国内首例“农光互补”项目,实现“棚顶发电,棚下种菇”的“新能源+农业”成功样本……光伏发电创新探索拿下多个“第一”,成为领跑行业的风向标。

  资本链激活“一池春水”。小镇设立海宁阳光科技小镇产业基金,以政府产业基金11亿元撬动社会资本36.73亿元,并通过创新产业投融资机制,引金融活水,多渠道为企业“解渴”。“亩均论英雄”综合评价为末类以上的企业先行试点工业不动产贷款标准地机制,金融机构主动提高工业不动产抵押值和抵押率,解决小镇辖区内7家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实现多方共赢。

  “智能+赋能+动能”三能联动定义品质新高度

  以智能化改造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以智能制造业集群赋能新旧动能转换,高端化、高品质的小镇,正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内核”。

  智能改造“企业争鸣”。近年来,小镇全面推进“企业上云”“两化融合”“机器换人”等智能化改造行动,域内“企业上云”52家,“两化融合”项目11个,培育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3家,其中,晶科能源智能工厂项目列入国家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实施“机器换人”智能化技术改造项目21个,完成投资1.45亿元,新增工业机器人297台,并率先启动智能化技术改造咨询诊断工作,周氏新材料成为全省推进新一轮技术改造升级工程暨智能化技术改造咨询诊断工作现场会的示范企业。

  科创载体“硬核支撑”。为提升科创实力,小镇致力打造完善的科创生态圈,域内培育国家中低温太阳能光热利用产品质量检验中心(浙江)和晶科能源国家技术中心2个国家级平台,建设光热云、光伏云集控中心,其中,晶科能源打造的智能运维云中心对已并网接入的88个地面式电站,259个分布式电站进行实时监控,在私有云领域规模位居业内第一。先后与晶科慧能、哈工大大数据集团等签订合作协议,借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科技,全力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赋能。

  动能培育“推陈出新”。小镇积极推动域内技术更新迭代加速,激发新兴产业内生动力。小镇内机构、企业起草制定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28项,其中领衔制定4项。与14家高校、研究院达成产学研合作,其中包括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世界一流名校和浙江大学、南昌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

  “资源+要素+振兴”三驱并进闯出协同新发展

  作为城乡连结的节点,小镇对区域的辐射力、影响力日益凸显,完善自我与反哺乡村并行不悖,是小镇发展的两条内在脉络,在当地乡村振兴的大格局中,小镇的作用愈发不可或缺。

  “土地整治”全域推进。创建谋划之初,小镇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低散乱”整治、农房集聚工作有机结合,整治淘汰与建设发展两手抓。全镇累计完成“低散乱”企业整治652家;累计搬迁小镇域内农户266户,征迁土地2300亩。腾拆齐下,小镇建设用地难、盘活难等得以破局。

  “要素集聚”积蓄能量。以全域整治推动要素集聚,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为特色小镇发展腾空间、保增量、优环境。小镇谋划启动以来,落实建设用地指标769.12亩,其中盘活存量建设用地490.78亩。小镇内工业企业实现亩均税收31.74万元,比全省高出11.37个百分点;亩均增加值达291.78万元,接近全省3倍。

  “乡村振兴”厚植沃土。小镇采用村集体开发、跨村域合作、镇村两级联合开发等多元模式,推动众创空间开发。建成村级抱团发展建筑8万平方米,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1300万元,小微众创园成为扶持乡村经济发展壮大的支撑点和立足地。“要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以更高标准、更高质量走好乡村振兴特色发展之路”。牢记这一嘱托,小镇将在推动城乡发展协调化、统筹化和一体化方面有更多作为。


来源:海宁市三改一拆办  编辑:陈洲 责编:邓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