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日报 | 南湖晚报 | 嘉兴在线 | 读嘉新闻
城乡换新颜 绿水引凤来
看南湖区拆改之间如何打造“大花园”
发布时间:2017-10-12 16:16:31

五年磨剑,玉汝于成。破旧立新,凤凰涅槃。

五年来,南湖区“三改一拆”行动轰轰烈烈,不断刷新成效:

拆除违章猪舍,生猪养殖业减量提质,美丽乡村重现本色;“清零”高速沿线违法广告牌,扮靓嘉兴东城门户;向“蓝色屋面”说“不”,助推“低小散”企业“退散进集”;告别城中村,建设新家园……

2013年至今年9月底,该区累计拆违面积1163.47万平方米,累计改造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1195.25万平方米,城乡面貌换新颜,青山绿水引凤来,百姓生活大提升。

看现场: 拆出城乡新面貌

“养猪十万头、满村污水流”,提起南湖区新丰镇竹林村,过去人们脑海中总是浮现出这样的场景。“嘉兴养猪看南湖(区),南湖养猪看新丰(镇)。”在嘉兴,几乎人人皆知。猪养得多了,猪粪味浓了,河水越来越黑。

如今来到竹林村,一条长达1.8公里的绿道沿着河道和田园蜿蜒向前,十多个不同品种的竹子茂密挺拔,原生态的乡村景致恬静别致……

变化始自2013年。黄浦江死猪漂浮事件将嘉兴推上舆论风口,借“三改一拆”契机,各地横下决心“突出猪围”,生猪养殖业转型攻坚战打响,拆除违章猪舍是第一枪。

南湖区关键战场在新丰。为啃下“硬骨头”,该区成立了新丰镇违章猪舍拆除工作驻镇领导小组,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区领导联挂重点村,区级机关有关单位配合推进。对重点村500平方米以上的违章猪舍由联系领导分解落实到各相关部门,采用“包拆到户”的“联户制”工作模式,落实责任,逐户拆除。

“拆”不是目的,减量提质、改善环境、稳定农民收入是根本。在南湖区积极引导和扶持下,生猪养殖户纷纷转产转业、就业创业、找到转型路径。当地养殖户周凌峰就告别了老行当,建起了现代农业观光园。

周凌峰的事例比比皆是。2013年,全村拆除禁养区猪舍;2014年,全村拆除限养区猪舍;2015年全村生猪全面归零……与此同时,2015年,竹林村投入800万元建设了赵家兜、徐祥浜、沈家浜、竹林集镇4个美丽乡村示范点;2016年,竹林集镇再次启动改造提升,先后投入近3000万元,拆除违建2万余平方米,并启动11个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免费WiFi、公共自行车、沿街立面改造、生态绿道、新能源共享汽车……竹林村正在完成一次绿色蝶变。

“三改一拆”改变的不只是乡村面貌。来到七星街道星桥路,道路两侧的“蓝色屋面”已经消失。这里地处七星工业园区,聚集着十多家企业,以“蓝色屋面”为主要特征的违建曾是存在多年的“老大难”。这样的形象与湘家荡区域作为省级旅游度假区、国家4A级景区的定位极不相符。

今年5月以来,在湘家荡区域“三改一拆”办牵头下,七星街道综合执法、招商投资处、派出所、卫生院、自来水、电力等多部门凝聚合力,联合对这条道路两侧19家企业的违建实施统一拆除。当下,包括道路提升、围墙提升、道路两侧立面改造在内的一系列“换装”工程正待实施。

近年来,南湖区还完成了境内高速公路广告牌拆除任务,共拆除148块广告牌,其中违法广告牌自行拆除率超过84%,为全市第一。余新、大桥、新丰等镇境内高速公路广告牌的“清零”,大大提升了城市形象,“擦亮”了城市“窗口”。

看创新: 拆违妙招各领千秋

巧干能捕雄狮,蛮干难捉蟋蟀。近年来,在深入推进“三改一拆”和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南湖区各地探索出不少妙招。例如凤桥镇的路长制,东栅街道的新增违建管控机制,新嘉街道的“西马桥”模式,以及在全市率先采用的航拍技术巡查等。

吕明锋是凤桥镇联星路路长,他每天下班后,都要到自己管辖的路段看一下。前段时间有居民反映,农贸市场旁的脚手架影响了大家进出的道路,市场北侧的自产自销点还存在乱设摊现象。他立即与凤桥综合行政执法中队对接,在最短时间内协调解决了问题。

作为路长,吕明锋还协调解决了联星路上窨井盖缺损、垃圾桶缺少、公厕改造不到位、车辆乱停放等问题。

据介绍,路长是凤桥镇为推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而设立的职位。今年3月,该镇在全区率先细化镇容序化路长制,对辖区内涉及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12条主要道路实行“包干到人”。铺开后的路长制采用“1+8”的联动模式,除了路长的日常监督管理外,各联村(社区)干部及村(社区)干部、综合执法队员、交警、民警、市场监管员、保洁员、镇容保序员、共建单位等也通力合作,集合全方位的力量助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拆违不易,控违更难。为破解中高档小区新增违建多发、居民投诉多、拆违压力大的难题,南湖区率先在南湖新区(东栅街道)进行试点,建立新增违建管控机制,由街道主体牵头、执法部门主导,物业参与,新增违建管控全流程公开,拆违控违效率明显提升。

具体来讲,由小区物业承担违建巡查的责任,落实专人每天进行不少于两次的违建巡查,一旦发现有新增违建,立即制止并将违建信息通过微信群及时上传,由执法人员负责建立违建信息库,通过派单的形式进行拆除。东栅综合执法中队组建拆违攻坚队,全面负责新增违建拆除工作。在违建拆除过程中,住建、公安等部门也全力参与。

新嘉街道西马桥社区则走出了一条“以改促拆”的“无违建”创建新路子,为南湖区其他城市社区“三改一拆”的深入推进提供了样板。

西马桥小区居住着2200多户居民,违建面积569平方米,如今违建都已经被全部拆除,还绿于民,还路于民。

“以改促拆”离不开强有力的班子。西马桥社区居委会班子6人一开始就达成共识:对旧住宅区改造过程中顺势把社区内的各类违法建筑全部一并拆除。

升级改造首先向自我开刀。该社区从自己原本造好的四个废弃值班室入手,主动带头拆除,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同时又把每幢楼边上的垃圾房拆除,并出资给每个楼道配备了垃圾桶;下决心把将近300平方米的保洁员宿舍拆除……

迈开多条腿,解开心上结。面对部分违建业主的抵触情绪,社区干部一方面主动上门宣传,另一方面积极利用社区辅助力量,如保安队员、“老娘舅”等,上门沟通。另外通过违建业主的外围关系进行沟通,最终取得理解和支持。

对于违建“钉子户”,该社区借力城管部门,通过上门做工作、发放限期拆除通知书和组织力量强制拆除等三部曲,有力地推进了部分违法建筑的拆除工作。此外,该社区还注重宣传,营造氛围;设立监督岗位,确保长效。

在“三改一拆”工作中,南湖区还借助了现代技术,在全市率先采用航拍技术,使用无人机拍摄巡查,掌握违建情况。

看红利: 因地制宜拆后利用

在拆改攻坚的同时,南湖区通过规划引领、多元结合,因地制宜推进拆后利用。

通过拆改并举、拆建一体、拆转配套、拆创结合、拆宣同步等举措,宜建则建、宜改则改、宜耕则耕、宜绿则绿,有效促进了全区拆后利用率的提升。今年截至9月底,该区已实现拆后利用161.47万平方米,拆后利用率达70.05%,释放出“三改一拆”的巨大“红利”。

凤桥镇三星村杜家桥两侧原本集聚着5家“低小散”企业,随着该镇“退散进集”工作的深入,这几家“低小散”企业已签约腾退。结合凤桥镇省级小城市培育的项目,这里将建设三星村船游路线码头,成为美丽乡村水上船游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拆和改是手段,改善环境是目的。”南湖区“三改一拆”办相关负责人说。推进中,各镇(街道)加紧违建拆除和环境整治,做到“拆前有规划、拆中有引导,拆后能利用”。拆后利用的例子举不胜举。

宜改则改,新兴街道双园路集聚多年的废品回收点全部取缔,拆除违建2300多平方米,彻底铲除了存在市区多年的环境卫生死角,这里被改造成驾校,不仅得到了有效利用,还改善了周边生态环境;三水湾美食街违建被拆除后,变成了停车场,使周边群众得到了实惠。

宜耕则耕,新丰镇竹林村的一处处违建用地变成了一亩亩良田;宜绿则绿,凤桥镇环绕镇区建设了一条高标准绿道;宜建则建,大桥镇、七星街道将拆违后的地块优先用于保障民生类、基础设施类等重点项目……多元结合、因地制宜的拆后利用方式,改善了南湖区城乡面貌,提升了民生福祉,发挥出“三改一拆”的综合效益。

把“三改一拆”工作作为促转型、腾空间的有力抓手

南湖区副区长 张芳军

深入实施“三改一拆”,打好治危拆违攻坚战,继续推进“无违建县(市、区)”创建工作,是我省坚决打破拖累转型升级的“坛坛罐罐”,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重要之举。

自2013年全省启动“三改一拆”工作以来,南湖区专门成立领导小组办公室,从全区相关部门抽调精干力量集中办公,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三改一拆”行动。

近年来,南湖区坚持以改代拆,以拆促改,拆改结合,拆用结合,坚决依法拆违、控违,依托“无违建”创建、“公铁”沿线环境整治,结合“五水共治”、四边三化、美丽乡村建设和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等一系列活动,以强烈的使命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不须扬鞭自奋蹄”,以“百日攻坚”为抓手,打好专项行动“组合拳”,“三改一拆”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全区面貌发生巨大改变:

旧住宅区、旧厂区和城中村改造全面推进,违法建筑拆除成效显著,违法建筑行为得到全面遏制!自2013年至今年9月30日,全区完成各类违建拆除面积1163.47万平方米,“三改”面积1195.25万平方米。

通过“三改一拆”工作,推动了经济转型发展,这是最明显的一个成效。南湖区把“三改一拆”工作作为促转型、腾空间的有力抓手,以拆促转,以拆促提,倒逼产业升级提升,加大“低小散”产业的转型力度,加快“腾笼换鸟”步伐,发挥好“退二进三”、“退低进高”等政策手段,为企业营造了公平竞争发展的局面,为经济发展腾出了更多的空间、注入了新活力。

“三改一拆”工作还改善了城乡环境面貌,这是最直观的一个成效。我们把重点放在主要道路两侧和城乡环境面貌改善上面,借助“三改一拆”的有利契机,从城里到农村都拆出了形象,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这项工作更让群众得到了实惠。南湖区在拆改之间,不忘立足破解广大群众的实际困难,突出民生保障和公平正义,全力破难攻坚,啃掉了一批存积多年的顽疾和难题。

来源:嘉兴日报  撰文 符静 鲁琳娜 本版图片由南湖区“三改一拆”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