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嘉兴在线  >  城事  >  正文
他用两千多个日夜画出了两千年的海盐
2023-09-15 13:28

  初秋的风,不急不缓地吹着。集时尚与艺术为一体的海盐县文化艺术中心内,一位老人慢悠悠地走着,当踱步到最南面喷泉旁的文化馆时,径直走了进去,直到在一个展览前驻足。

  这个展览的名字叫做《老海盐的记忆》,展厅里呈现了90幅淡逸隽秀的水墨画,一笔一画间弥漫着旧时的气息,渗透着浓浓的老海盐味。老人眉宇微颤,不禁有些激动。

  这位老人便是这些画作的作者黄炳虹。事实上,不止展厅内的90幅作品,关于老海盐的记忆,他创作了两百多幅作品,这些画他画了6年多,如今均收录于画本《老海盐的记忆》《海盐乡村老景记忆》中,或写实或会意,或浓墨重彩或写意挥洒,雅雅情怀,淡淡文意,像一壶老酒,沉淀着文化艺术底蕴。

  一观老先生的工作室,满满的画卷、画具、史书摆满了房间,长桌上几乎不留得空。黄炳虹就是在这一方小天地里,用画笔揭开老海盐的神秘面纱。


记录时代印记

  随着时代滚滚而来的车马喧嚣,终究无法掩盖黄炳虹心中那份单纯的初心。

  静静地欣赏这些画作,旧时的生活习俗、人文风尚以及旧年的建筑、风光……每一条街道、每一个人物,乃至屋顶上的每一片砖瓦,都精雕细琢,栩栩如生。

  有艺术细胞的人,对眼前的景象总是敏感深刻的。爱画画的黄炳虹,小时候只要跟着家人出门,所见所闻,所走过每一个地方他几乎都熟记着。实在怕忘了,口袋里便揣了一本小本子,有好的风景就记下来,画下来。

  大学毕业后,黄炳虹被分配到了海盐县文化馆工作,成为一名艺术创作人员。这份工作,仿佛一个广阔的舞台,让他与艺术无限衔接。工作之余,他的脚步几乎踏遍了海盐的每一个乡镇村庄,每到一处,便用画笔记录下来,不知不觉,像这样的小本子家里攒了一大堆。

  退休以后,年纪上来了,走不大动了,画画的时间却变得更多了,2011年开始,黄炳虹翻出当初那些手绘的“照相簿”,决定把老海盐“还原”出来。“我就是想让海盐的后人看看海盐过去是什么样的,也让外乡人品品老海盐的味道。”时光能带走岁月的痕迹,却始终带不走老人心里的乡愁。

  “其实,现在的海盐也美得很,靖海门、天宁码头、朝圣桥等依然存在着,远比以前好看的多,但却少了些烟火气。”黄炳虹告诉记者,他的画里,烟火气是十分突出的元素,尤其是当他在描绘一些集市、庙会、迎潮、灯会等老民俗画作时,每一张都有几十,甚至几百个人物,所有人物的衣着、表情、动作都不相一。

  像是画作《长山坝集镇》,在这幅画里,黄炳虹将集镇上挑着扁担叫卖的商贩,开着汽车卸货的情景,老百姓们讨价还价等生动情节用细腻的笔触一一还原,展现了长山坝镇,也就是现在的秦山镇,在上个世纪60年代时,因沪杭公路从北向南穿镇而过,小商小贩沿公路摆摊叫卖,热闹非凡的小镇场景。

  还有《北街》《六里堰集镇》《通元老街东市、中市》等作品,均为我们呈现了“高声揽客欲争闻”的繁华景象。


绘出历史星空

  一展看尽丹青千年。黄炳虹作品的时间线从东汉时期的海盐一直延伸到当代,他用200多幅翰墨溢香的水墨画作串连起了两千多年的海盐历史,甚至为我们挖掘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名人和故事。

  置身其中,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

  在没有照片、没有画面的情况下,他究竟是如何做到的?面对记者的疑问,老先生用食指指着太阳穴笑着说:“靠想象。”

  黄炳虹画作中,海盐名人占了很大的比例,包括东汉末年的陆绩、东晋时期的干宝,到后来的张乐平等,细细观察这些人物的创作手法,记者发现,在前期的一些历史名人的创作上,黄炳虹更多的是展现当时的历史事件和场景,而关于人物形象上的刻画较为模糊。黄炳虹透露:“我一般会根据一些文字记载来还原当时的事件,但是因为没有图片,人物的长相只弱化了。”

  黄炳虹出生于1935年,可以说,战争占据了他的童年。亲眼看着原本平静的小镇生活,因为日本军的侵略而变得慌乱,亲眼看到老城一点点被烧毁,黄炳虹十分痛心。

  于是,他凭借记忆一点点还原了当年新四军海北支队驻地旧址、新四军北撤澉浦战斗临时指挥所旧址、海北工委机关旧址等,让出生在和平年代的年轻人感受到战乱硝烟时“国破山河在”的疮痍。这些画作如今,这些画作均收录在《海盐乡村老景记忆》中的“红色记忆老景”模块,如今也成为了宝贵的历史资料,收藏于当地档案馆中。

  “一共两百多少幅,我真的记不清了。”如今88岁了,黄炳虹依旧反复感慨海盐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年变化太大了,但从前的海盐,在我们老一辈人的心里生了根。希望海盐人都能记住老海盐的乡情,‘新海盐人’多品味老海盐的乡韵,告诉后人在海盐这块土地上发生的尘烟过往。”

  编辑:吴梦诗

  责编:顾亦来


来源: 记者 吴梦诗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安装

在这里,读懂嘉兴

相关阅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