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在线 - 嘉兴第一新闻门户网站 嘉兴日报、嘉兴广电联合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 嘉兴在线  >  专题 > 喜迎建党百年 统筹城乡发展看嘉兴 > 头条  >  正文
迈向城乡大融合 ——写在嘉兴实施统筹城乡发展16周年之际
2020-11-12 08:22

导语



  本月初,2020中国城乡统筹百佳县市榜单正式发布,嘉兴五县(市)两区全部上榜前40!


13561605138941_.pic.jpg


  这张榜单成为嘉兴坚持了16年的统筹城乡发展最亮眼的注脚。

  16年前,那一声以中央、省、市1号文件形式发出的“统筹城乡”嘹亮号角,那一句“嘉兴有条件成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的典范”的殷殷嘱咐,让红船起航地嘉兴从此奏响协调发展的瑰丽乐章。


13481605138542_.pic_hd.jpg


  这是乘风破浪的16年。从全国率先制定出台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到率先探索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从全国第一个实现村村通公交,到全国第一个推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从全国率先尝试城市图书馆开到村民家门口,到全国率先实现所有的便民服务向镇村延伸……16年,那每一把挥向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壁垒的利斧,都是为了让城乡共富共兴!


13591605139008_.pic.jpg


  这是蹄急奋进的16年。从最个体的“人”到最基层的单元“村”,从经济发展到社会事业,嘉兴都在“走在前列”的定义中标注着自己的内涵。2019年,嘉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7413元,连续16年居浙江首位;城乡间、区域间、群体间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66:1,继续保持全省最低。全市858个村年经常性收入均超百万元。在浙江省11地市中率先挥出“村村百万”的全垒打。全市三分之二以上的建制镇荣登全国千强镇,这是嘉兴在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中交出的答卷。



  这是城乡共融共荣的16年。农村不再是记忆中的故园,它跟城市是长在一根藤上的并蒂莲,两处各芬芳:一边是千里沃野,一边是高楼广厦;一边是美丽乡村承载起“大景区”“大花园”的梦想,一边是中心城市品质功能加速升级托起国际化的繁华。城市与乡村互动共融,共存共荣,并驾齐驱,各展缤纷。



产业兴

城与乡共同托举起每一个人的梦想

  13471605138542_.pic_hd.jpg


  统筹发展,重在统筹,意在发展,关键是产业。

  35岁的王绩是秀洲区王江泾范滩村人。前不久,一个重大选择让他们一家犯了难:上海户口向他那拥有5项发明的老公伸出了橄榄枝!

  到上海工作,成为上海人,曾经是王绩梦寐以求的事。16年前,她所在的村庄、她身边的小伙伴,说起上海无不充满艳羡。可是,今天的人们谈起上海,有了更现实的打量。

  “跟上海比,嘉兴也不差。家门口就是秀洲国家高新区,发展机会也不少。”权衡再三,王绩和丈夫决定放弃入籍上海,扎根嘉兴。他们坚信,家门口的产业平台足够支撑他们的梦想放飞。

  16年的统筹城乡发展,正改变着嘉兴城乡的产业形态,重塑产业格局,也让许多像王绩这样的年轻人在去与留的选择中,心中的天平向嘉兴倾斜。


13611605139713_.pic_hd.jpg


  16年前的嘉兴,一马平川、稻香鱼肥是它留给外界的耀眼名片。“嘉禾一穰,江淮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为之俭”的历史流传,浓墨重彩地彰显在嘉兴“天下粮仓”的角色中。

  新中国成立后,粮食生产一直是嘉兴最重要的主导产业,嘉兴以占全省12%的耕地,完成全省23%的订购任务和42%的调拨任务。粮食牵扯了嘉兴干部约70%的精力;粮款,占用了农村信用社70%的资金。粮食以外的产业怎么发展?曾经让嘉兴举步维艰、一筹莫展。

  1998年,一只梨子卖5元的新闻,开启了嘉兴人对效益农业的认识。2001年,粮食购销市场化的改革,让嘉兴有机会跳出“行政农业”“数量农业”的思路,突破“抓农业就是抓粮食、抓粮食就是抓早稻、抓早稻就是抓面积”的思维定式,“什么来钱就种什么”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13521605138839_.pic.jpg


  彻底挣脱思想桎梏,让农民甩开膀子加油干,还是2004年以后的事。2004年3月23日至26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嘉兴蹲点调研,用4天时间深入城镇村庄、田间地头,深入了解嘉兴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情况,作出“嘉兴完全有条件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典范”的重要指示。嘉兴各级党委政府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托,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坚持不懈抓统筹城乡、孜孜以求推进城乡一体化,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

  这一年,嘉兴在浙江省率先吹响了“城乡一体化”号角。市委、市政府以1号文件的形式,下发了《嘉兴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并从城乡空间布局、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产业发展、城乡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城乡社会发展、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六个一体化”布局落子,全面推进城乡融合,着力把嘉兴打造成为全国城乡一体化的先行之地。全市上下迅速启动了以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知识化和环境生态化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五个行动计划”。

  紧接着,一个又一个创新之举旨在破解农业的困境:

  建立“多规合一”规划体系,城乡一体的空间布局基本形成。全市确立了“1个中心城区、6个副中心城市、40个新市镇、433个城乡一体新社区、1102个传统自然村落保留点”市域布点规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更加合理。


13801605141120_.pic.jpg


  推进农村土地所有权、农村承包经营权、农村宅基地和农房确权登记,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造和农村产权抵(质)押贷款,建立农村产权交易有形市场,全面激活农村沉睡的资产和资源。到2019年底,全市99.9%的村经济合作社完成股份制改造,量化资产42.7亿元。累计交易村集体资产14540宗,交易金额22.6亿元。全市近三分之一的股份合作社开展了股权分红。

  深化“三位一体”农合联改革,在全省率先组建集生产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于一体、覆盖市县镇三级的农合联组织,让百万农民从处于散沙状态的“小农”变成抱团合作的现代“大农”,让昔日壁垒分明的合作社实现了“合纵连横”,让曾经势单力薄的小合作社蜕变成龙头型专业合作社,从而有力推进农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首创采用“二产理念、三产思维”发展农业,聚力建设农业经济开发区,集合人、财、物等生产要素,打造生态高效农业发展的样板基地、科技创新应用的前沿阵地、农业项目合作的首选之地、产业融合发展的引领之地、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之地。

  16年来,嘉兴农民已不再单打独斗闯市场,专业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主体不断发育壮大。农村创业、田间就业……曾经努力跳出“农门”的大学生又怀揣梦想,投入广阔田野的怀抱。


13571605138977_.pic.jpg


  看,遍布全市各地的“星创天地”,让嘉兴五彩田园处处迸发着创新的活力。

  在上海滩一炮而红的“嘉田四季”,正成为越来越多嘉兴名牌农产品的共同标识。今年,品牌年综合产值可突破20亿。

  在嘉善,致力于众创孵化、标准化管控、生鲜菜市连锁等一体化发展的“尚品农业”,投入亿元打造了一个大型农业体验园区,生产更多优质、安全、绿色农产品,是他们铿锵的誓言。

  在秀洲,“赛亿科农业”利用自主开发的“智慧养鱼”平台系统,长江四大家鱼原种场所在地王江泾,沿袭千年的水产养殖模式在智慧化改造中焕发全新的魅力。

  在海宁,农民书写了几十年的“南方梨”故事,在专业合作社带领下,抱团拓市高奏凯歌。

  ……

  地还是那些地,人还是那些,粮仓也还是粮仓,但与新时代相伴而来的农业信息数字化、农业生产自动化、农业管理智能化,正当嘉兴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田野上,妙笔不断,精彩纷呈。


13761605140603_.pic.jpg


  如今,农业经济开发区已在嘉兴所有县(市、区)实现全覆盖。累计投入建设资金23.64亿元,新引进项目75个,合计涉农产值在全市农业总产值占比达10%以上,核心区亩均产出是面上的3.4倍。

  将工业的理念引入农业,用办工业经济开发区的方法建设农业经济开发区,将政策、服务、资金、人才、管理等资源加以集聚,这种崭新的思路正让嘉兴农业展现前所未有的创富魅力。


13741605140575_.pic.jpg


  地处嘉兴东北端的平湖市广陈镇龙萌村,短短三年间,3.38平方公里的村域面积引进农业投资10亿多元,汇聚了美国、以色列、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加拿大、菲律宾、意大利8国顶级农业专家。工商资本在这里创立起国内第一个商业化多品类植物脱毒研究中心;第一个打破欧美种源壁垒,与发达国家同步商用的种苗繁育基地;第一个全面应用荷兰飞利浦等先进技术的3D未来蔬菜工厂。2019年,龙萌村经常性收入达到171万元,是5年前的2.8倍。曾经连本地人都想逃离的穷乡僻壤,如今成了世界农业龙头企业争相落户的宝地。坐落在这里的国际植物新品种研究院及产业化项目,正在书写一个新的奇迹:从这里走出去的新品种,均与发达国家保持同步商用,年产值可达2亿元。

  怎样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嘉兴正用千变万化的实践,向世人呈现千姿百态的答案。


农村美

新时代的田园牧歌里洋溢着浓浓的幸福味


13541605138905_.pic.jpg


  城市与乡村是一个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统筹城乡,就是要把乡村发展与城镇发展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看待,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让繁华的城市与安宁的乡村互融共生、互惠一体。

  16年,在城与村、工与农的相互提携中,到底给嘉兴农村带来什么?坐落于钱塘江畔的海宁市丁桥镇新仓村梁家墩最有发言权。梁家墩,原本是个默默无闻的农耕村落,这些年,借着乡村振兴的大潮,村民们靓化了乡村,把村居改成了民宿,把钱江潮、最美绿道翁金线、体验农耕文明的谷堡、最具海宁味道的农家美食打包起来兜售,临岸听涛、小泾漫步、品味江鲜让这里亮相短短两年,旅游收入高达1400多万元。

  “现在农村比城市吃香,农村户口的含金量绝对高于城市户口。农村人进城只要愿意,那是分分钟钟的事,城里人想要变成农村户口,那可不容易,当中有很多限制。”16年前曾经绞尽脑汁成为城里人的梁家墩村民,如今庆幸自己没离开。

  梁家墩,是嘉兴美丽乡村的一个投影。如今的嘉兴,村在景中,景在村里,每一寸土地都流淌着江南的诗意:白墙黑瓦映衬着水乡倒影,竞相开放的花儿簇拥着悠闲的村落,与绿绿的田地、整洁的民居、通畅的道路一起,汇成一幅幅恬美的乡村画卷。这样的美丽画卷正生发成强劲的美丽经济动力源。2019年,全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600万人次,营业收入13亿元,年增幅达30%。


13461605138541_.pic_hd.jpg


  16年来,嘉兴农村的变化是巨大的。首先,整洁成为嘉兴乡村的标配。

  “之前让我们拆猪棚,我内心是有抵触的。现在看来,党委政府的这件事做对了。没有当年的下大决心,就没有我们村现在的好环境。”管彩明,南湖区新丰镇竹林村居民。2015年前,他和老伴以养猪为生,年出栏生猪1000头。而他所在的竹林村,是赫赫有名的华东第一养猪大村。退养生猪后,老管经营着农家乐,桃园、田园和充满土味的乡村生活,都成了他兜售的风景。

  “养猪的时候,钞票是赚了点的,但人是被嫌弃的。连孙子也不要我抱,说我身上有猪粪味。儿子一家很少到乡下来,说环境太差,苍蝇太多,不习惯。现在好了,他们一有空就往乡下跑,不仅自己来,还带朋友来。”老管说,同样是谋生,现在这个行当更让人心安、踏实。

  整洁的背后是村民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的革命性变化。人们总说,人改变环境,环境改变人。越来越爱干净的村民,对美的要求也提高了。

  “集镇入口要建小公园了。”“庙智港旁边还要多一条漫步道。”这些天,桐乡市濮院镇新生村的村民很是热闹。他们希望新当选的村两委,好好到城市走走看看,新的公共基础设施不能建得比城里差。“城里有的,我们不能少,而且要建得更好。当然,城市的管理水平我们也得学,不能硬件好了,人的素质跟不上。”村民以自治的名义,给自己约法三章:人人守规矩、户户见和乐、组组讲和谐。


13501605138796_.pic.jpg


  16年前,他们对城里只是羡慕地眺望。如今,已经信心满满要追赶要超越。

  16年,嘉兴农民对幸福的定义也今非昔比。

  家住曹桥街道石龙村的高爱花,对过去16年心中向往的幸福经历几次变迁。一开始,高爱花衡量幸福的标准就是“钞票多不多。”家里有几间空房,高爱花觉得,只要租得出去,有租金进账,管它脏乱差!后来她发现,钞票多了,环境不搞好,心不安。于是她把衡量幸福的标准进行了延展——环境要舒坦。高爱花家翻修一新的房子,租客也由原先的废品收购人员变为500强企业员工,翻番的租金让高爱花乐开了花。“独木不成林,一花难成春。我们老百姓富起来的同时,还是希望村里强起来。”如今,高爱花的幸福账本时,又增加了一个指标:“村强”。她觉得村民与村唇齿相依,是须臾不可分割。

  当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标准不断抬升时,嘉兴决策层也在回应人民群众的诉求中夯实根基:

  16年来,嘉兴始终抓住“改善环境”这个牛鼻子,一任接着一任干、一锤接着一锤敲,咬定目标不放松。从2003年习近平同志亲自调研部署推动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到美丽乡村建设,再到2017年省委谋划实施的“大花园”建设行动纲要,踏实留印,抓铁有痕,一步一个脚印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13651605140039_.pic.jpg


  16年来,嘉兴的人居环境更加美好:抓住“多规合一”试点契机,重新布局3915平方公里的功能定位,着力解决城市同质同构的问题。按照“绿色、人文、智慧、集约”的规划理念,将全市划分为44个城乡单元,列出了自然生态红线、基本农田保护线、城镇增长边界、产业区块控制线,该保护的严格保护,该开发的精细开发,构建了“开发区(专业园区)—产业集中区—农业园区—生态保护区”的新型产业布局形态,实现“城乡一套图、全市一盘棋”。到2019年底,全市70个小城镇全部编制了整治规划,通过导入驻镇规划师制度,整治后的小城镇既实现了洁化、亮化、绿化、美化,彰显了美丽气质,又望得见乡愁,避免了千镇一面。全市800多个建制村全部完成村庄整治建设。农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村庄覆盖率达100%,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有效处理基本实现全覆盖,全省所有乡镇(街道)和96%村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


13641605140030_.pic.jpg


  16年来,嘉兴的基础设施更加健全:嘉兴的公路密度居全省首位,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80%,实现了各城镇15分钟上高速,各中心城区30分钟直达,与周边城市之间60分钟互通的“153060”目标。嘉兴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已实现城乡全覆盖,基本形成了20分钟左右居家养老服务圈,和15分钟的体育锻炼圈。作为全国第一个市本级和各县(市)义务教育发展均衡“满堂红”的地级市,嘉兴还率先提出高标准、高质量实施15年基础教育;率先建立了家庭困难学生助学教育券制度,设立专项资金,绝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率先为外来务工子女打开求学通道,保障了在嘉兴的每一位孩子受教育的权利。

  16年来,嘉兴产业全面实施退低进高、退散进集,腾笼换鸟。在农业上,打好“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组合拳。拆除违章猪舍面积1600多万平方米,养殖模式从“低、小、散、密、乱”向100%规模化、生态化转变。在工业上,全面整治低小散企业。截至2019年底,全市整治“低散乱”企业55750家;腾退低效用地7.79万亩。工业园区提质扩容增效成为旋律。

  16年来,嘉兴水环境质量实现历史性、根本性好转,河道水质基本接近20世纪90年代水平。市控断面三类水比例从2012年的0上升到2019年的65.8%;PM_2.5浓度短短6年下降了将近一半;空气质量优良率从58.9%提高到80%;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从2013年的56.9分提高到2019年的83.1分,6年提高了46.1%。在今年全省召开的高水平建设新时代美丽浙江推进大会上,嘉兴首次同时赢得两项殊荣:一项是代表浙江省治水工作的最高荣誉——大禹鼎;一项是成功跻身2019年度美丽浙江建设考核优秀行列。

  抽象的数据背后,是一场关联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的大变革;是4000多平方公里嘉禾大地的蓝天含笑、绿水含情;是青青田园乡村、悠悠水乡绿城的令人流连忘返的诗意江南!


农民富

嘉兴农民不断丰富着“富”的内涵

  

13581605138999_.pic.jpg


  统筹城乡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富裕农民。16年的统筹城乡实践,农民到底得到了什么?

  这是一张令人自豪的财富榜单。2019年,嘉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6万元,达到61940元,同比增长7.8%,已连续八年居全省各市第4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413元,同比增长9.1%,连续十六年居全省首位。全市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66:1,较上年缩小0.02,缩小幅度创近年来新高。

  城乡收入比全省最低的嘉兴,每一组数据背后,都浓缩着很多温暖的故事。在平衡大与小、兼顾富与穷、弥平城与乡、统筹村与民、物质与精神的过程中,把“缩小差距”变成具体的一个个人、一个个企业、一个个民生诉求,分类分层精准施策,目标坚定措施有力。


13551605138915_.pic.jpg


  大农业时代,小农户的路怎么走?

  嘉兴小农户经营着全市33%的耕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正确处理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扶持小农户的关系?嘉兴通过发展社会化服务、提高组织化程度、强化市场化链接、提升知识化水平、加强政策化引导等“五化”,引导小农户进入现代农业发展的轨道。鼓励他们通过“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的经营模式,进入产业链抱团发展。截至2019年底,全市共有家庭农场4344家,总经营面积48.6万亩,产品涵盖粮油产业及水产、水果、蔬菜、畜牧、食用菌、花卉苗木等主导产业。

  保障,曾经是城与乡最大的鸿沟。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保障。这句话曾经在农民中拥有共同流传。统筹城乡16年,这道鸿沟是否弥平了?

  海盐农民叶锦最有发言权。20世纪末,因为家里土地被征用,叶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感到很茫然,他怕失了地的自己给子女添麻烦。他觉得政府虽然给失地他补了一点钞票,但钞票是要花光的,后半辈子可怎么办?

  2005年5月6日,海盐县出台了一项新政策,包括叶锦在内的828名被征地农民从此可以每月领取生活保障金。当叶锦第一次领到每月400多元的生活保障金时,他激动得落泪了:“有了这笔钱,我不用再为一口早茶还要麻烦孩子们了,我的生活更有底气了!”


13701605140461_.pic.jpg


  如今,叶锦每月能领到上千元的生活保障金,他觉得现在的日子过得安稳又舒适。

  如今,嘉兴的上百万农民都过上像叶锦一样有保障的生活。有数据表明,嘉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已实现政策同步化水平、基础养老金调整力度、财政各类补贴额度、精准扶贫力度和人均享受待遇等五个全省最高。想深一层、谋高一格的保障体系,让身处困境的困难群体时时感受到城市的温暖。


13781605140845_.pic.jpg


  穷与富,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永远相生相长。在统筹城乡的征程中,怎样不让一户一人掉队?嘉兴把提高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列入“十三五”居民收入五年倍增计划,各县(市、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创新性开展工作。他们的承诺是:不但要让低收入者脱贫,而且要让他们有尊严脱贫!

  “没想到自己还能当股东,每年分红拿红包!”来自平湖市当湖街道黄家浜村的杨长根,自幼患小儿麻痹症,加上妻儿疾病缠身,日子过得相当清贫。2018年,平湖在全省首创低收入家庭持股增收计划,让杨长根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总靠人家救济不是办法。现在好了,自己凑了1万元,加上各方帮扶资金总共8万元股金,入股平湖智创园项目,每年都能拿10%回报率。我觉得自己的日子一下子踏实起来了。”

  2019年的春节,杨长根的家里终于回荡起爽朗的笑声。他和家人说:“这个钱是靠自家入股赚来的,年年有,不用愁有了这次没下次,感觉日子有了奔头。”

  家住海宁的1.72万户低收入家庭,同样感觉到2019年的阳光格外温暖。这一年,用手中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份经济合作社股权、农房不动产权或公寓房资产抵押贷款,再把贷来的钱由政府统筹投资到国资公司和乡村振兴“飞地抱团”等项目中,从而获取高于市场利率的稳定收益。这一年,他们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4.1%,达到17437元,无论是总数还是增幅都跃居全省第二。


13631605140011_.pic.jpg


  民富,村不强,影响党在基层的执政根基。发展和壮大村集体经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坚强支柱,是凝聚党心民心、巩固脱贫成效的重要保障。2015年,嘉兴市委下达了薄弱村决战令:到2018年底,全面转化年经常性收入50万元以下的集体经济薄弱村!短短四年间,嘉兴全市858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全部实现年经常性收入100万元以上!嘉兴在率先实现“村村百万”的同时,还结对帮扶丽水71个薄弱村,为结对薄弱村集体增加经营性收入468.58万元。

  当经济日益发展,物质不断丰富,人们也日益希望用文化来丰盈心灵。一个富足的社会,不仅需要有蓬勃的经济活力,更要有过硬的文化软实力。

  今年8月底,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了《浙江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评估指标数据(2019年度)》白皮书,嘉兴市以全省第一的佳绩实现“七连冠”。这是嘉兴深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个缩影。


13791605140902_.pic.jpg


  16年来,嘉兴坚持文化惠民,以文化礼堂建设为抓手,繁荣农村的文化生活,让千年乡村文化积淀的精华焕发新的生机活力,让优良的乡村文化传统在新时代文化脉搏里传承与重生。截至2019年,全市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0.48亿元,累计建成农村文化礼堂791家,在全省率先实现全覆盖。文化礼堂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一起,做到大门常开、活动常态、内容常新、村民常来,实现了以文化人、以文亲民,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

  16年的经纬巨变,打开人们新的视野。16年的持之以恒,支撑新的腾跃起飞。如今,嘉兴农民不但有物质保障,更有文化相伴,浓厚的文化氛围催生了良好文明习惯,扎根于一个个乡村、一个个社区,扎根于人民大众心中、每一个人心中,最终枝叶扶疏、华实烂漫,富裕的嘉兴变得更加多彩绚烂。


党建强

将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的澎湃动能


13581605138999_.pic.jpg


  16年的统筹发展,五彩嘉兴在城与乡的跨界融合中,奏响新时代的田园牧歌,迎来农耕文明的蓬勃复兴。

  嘉兴为什么能?

  嘉兴有定力。16年来,嘉兴全市上下始终秉持“初心”,将红船起航地的政治担当和“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统筹城乡发展典范”的使命担当作为发展目标,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


13621605139997_.pic.jpg


  从2003年市第五次党代会将“城乡一体化”确立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大战略”之一,到2004年,以市委1号文件下发《嘉兴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2008年以市委1号文件出台《嘉兴市打造城乡一体化先行地行动纲领(2008-2012年)》以及七个推进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再到制订出台《关于坚定不移推进城乡一体化全面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地的意见》和《嘉兴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2019-2022年)》,16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把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作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每年的“三农”政策文件始终聚焦“城乡一体化”,一以贯之,一脉相承,久久为功、善做善成。


13691605140384_.pic.jpg


  嘉兴有魄力。中国城市与农村的二元问题,存在了千百年,统筹城乡发展中所做的每一步,都处在一个向历史还账的阶段,面对现存的矛盾急不得、却也必须找到攻破难关的出口。16年来,嘉兴坚持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市县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国家发展战略导向,从自身地域特点出发,遵循发展规律,因地制宜探索发展路径。从加快基础设施的无缝对接,到统筹推进城乡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事业的全面改革与制度创新,从拆除壁垒打开城门,让农民跟城市居民一样享有平等的就业制度、保障制度、公共服务,到城乡发展共用一个标准、一把尺子,从让农村跟上城市的发展步履,到提出“八个领先”——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全省领先;全域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水平全省领先;低收入农户收入增幅全省领先;农民收入水平全国领先;农村公共服务全国领先;三治融合治理水平全国领先;数字乡村建设水平全国领先;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水平全国领先,每一步,嘉兴都精心布局、运筹帷幄。每一步,都谋定后动、蹄疾步稳。每一步,都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不仅破解当下难题,更着眼长远;不仅解决局部问题,还从系统性层面进行制度的创新与构建,处处彰显勇猛担当、勇立潮头的豪迈气概。


13721605140546_.pic.jpg


  嘉兴有合力。400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目标是什么?嘉兴有什么?产业要什么?县(市、区)做什么?镇村干什么?治理讲什么?保障靠什么?市县联动,一张网规划,一本账统筹,一盘棋推进,一体化管理、一揽子深化。过程中,嘉兴充分激发统筹城乡发展的组织动能,注重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化村社书记“领雁工程”“党支部活力提升工程”,建强基层党组织,培养一批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发挥好党员中心户神经单元和“红色细胞”作用,通过“网格化”形成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责任网,通过“组团化”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把党组织的根深深地扎入群众之中,健全完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有效覆盖的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机制。16年来,红船起航地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已经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优势。


13671605140315_.pic.jpg


  波兰经济学家布鲁斯说,伟大创新的根源从来不只是技术本身,它经常是在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需要更多更好的看待问题的新方法。

  16年的统筹城乡实践,嘉兴广大干部群众从中学到的是“统筹兼顾”这一方法论。他们懂得了“统筹”的分量和意义,进而打开工作的眼界,在错综复杂的现实面前,坚持以全面的、发展的、系统的观点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说:“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丝毫不能放松。”“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基层治理,错综复杂,如何有效善治?如何让基层治理工作更具有时代特征,进一步符合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


13711605140495_.pic.jpg


  16年来的统筹城乡实践,嘉兴积极探索基层治理集成改革。以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为例,目前嘉兴已推动县级中心网络和机制下沉到镇(街道),全市72个镇(街道)全部规范建成综治工作中心。在此基础上,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实行集成互联服务,横向打通63个市级部门信息系统,纵向联通镇、村、网格三级网络体系,建立健全了“四平台”信息互联互通、事件及时流转处置机制,做到群众信访和矛盾纠纷化解“只进一扇门,办事一条龙”。与此同时,县(市、区)还推动执法管理力量下沉到镇(街)。镇(街)充分享有执法人员的协调指挥权、人事考核权,从而使镇(街)社会治理力量分散、条块分割的问题得以彻底解决。


13731605140561_.pic.jpg


  城里的资源下沉,乡村的信息上传,除了推动城乡交流,嘉兴还着力推进线下服务与线上交流一体化融合,以网格为治理单元,组织党员群众进网入格听民意、应民需、解民忧,织密一张“连心网”。嘉兴将所有党员编入4381个网格,配备网格长4396名、专职网格员4434名、兼职网格员17098名。通过建立走访连心全覆盖工作机制、工作资源全下沉工作机制等长效机制,新时代“网格连心、组团服务”正成为嘉兴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王牌”,让“小网格”正发挥大作用。嘉兴成为全省唯一平安市、县(市、区)“十四连冠”“满堂红”,获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


13751605140593_.pic.jpg


  今天,我们又将站在下一个五年的新起点。关山初度,路在前方。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的嘉兴,即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的新征程,16年统筹城乡发展所积累的经验,定然让红船起航地嘉兴在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中交出更精彩答卷!




来源: 文字记者:应丽斋 裘建锋 孔越 制图:沈真真 图片来源:嘉兴三农 读嘉等 编辑:裘建锋 责编:应丽斋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安装

在这里,读懂嘉兴

相关阅读
分享到: